黄安明现任德阳天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政协第九届德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索桥核心受力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作为政协委员,他忠诚履职、积极参政,始终将群众心声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为德阳经济社会建设建言献策。
秉持初心,彰显使命担当
黄安明深耕索桥行业25年,始终扎根技术一线,主持完成国内外150多座索桥核心部件产品的技术研究,攻克多项 “卡脖子” 难题。他主动肩负国家 “交通强国” 战略核心工程,领衔攻关主跨世界第一的张靖皋长江大桥(主跨2300米)、世界首座2000米级双层公路悬索桥狮子洋大桥(主跨2180米)等超级工程的核心部件技术研究,以 “匠心铸桥魂,创新攀高峰”的信念,推动中国桥梁技术迈向世界前沿。在社会责任面前,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身公益事业:汶川地震、新冠疫情发生后,他积极参与企业及政府组织的救灾募捐与防控工作,多次捐款并为武汉寄送抗疫物资,获德阳市 “科协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潜心科研勇担当,突破技术瓶颈关
黄安明以 “科技报国” 为己任,直面行业技术瓶颈,用创新助力中国桥梁技术自立自强。在瓯江北口大桥建设中,面对工期紧迫、无先例可循的全球首例“A字型混凝土刚性中塔悬索桥”梳齿型索鞍整体摩擦板焊接难题,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科研攻关,主研 “索鞍整体竖向摩擦板窄深空间焊接成型技术”,研发数控焊接设备实现自动化焊接合格率100%。该成果填补国际空白,经权威机构评价达 “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为项目节约造价约1.3亿元。
阳宝山大桥项目中,针对我国首次采用“AS法架设主缆”的技术挑战,他带领团队完成“AS法架设主缆索鞍抗滑移试验研究” 等4项科研课题,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为大桥结构设计定型和顺利建设提供保障,推动我国悬索桥施工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他创新研发的分体组合摆轴式散索鞍结构,通过减小构件尺寸和重量,降低制造、运输、安装难度,成果达 “国际先进水平” 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在开州湖大桥应用中,该技术为施工单位节约现场修建施工便道费、安装施工措施费等近400万元。
针对传统铸造技术的局限,他首创高性能轻量化锻焊索鞍及成套制造技术,以“锻钢 + 高强钢板”组合工艺替代传统铸造,材料用量减少30%、性能提升40%以上,显著降低能耗、污染和碳排放。该成果达 “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专利2项,首台套应用于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并在西香高速等重点工程推广,助力我国悬索桥技术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
创新驱动结硕果,引领行业高质量
秉持“科研服务工程,创新赋能产业”理念,黄安明以丰硕成果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他累计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百余项,9项成果中6项达“国际领先”、3项达 “国际先进”水平;参编标准3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省级重点科技项目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行业学会(协会)科技奖10多项。近三年,其主研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约2.1亿元订单、创税约1172万元,提升市场地位并带动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超亿元。锻焊式索鞍等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绿色制造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
薪火相传育英才,科技报国践初心
黄安明践行“人才强企”战略,构建“导师带徒 + 项目练兵”培养模式,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培养工程硕士3名、高级工程师10名、工程师近30名,其中3人晋升副总工程师、30多人成为技术骨干。作为企业技术带头人,他领衔建成省级索桥核心受力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技术实力稳居行业领先。
在企业内部,黄安明积极开展员工技能培训,提升大量农村籍员工的技能水平,为乡村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5年来,他在索桥建设现场、设计院所、行业学术会议等场合开展义务技术宣讲近百次,受众达数千人,促进行业技术交流与进步。其主研的多项技术成果解决“卡脖子”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交通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德阳日报】
编辑|黄 娜
主编|张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