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喀什大学金胡杨乐团作为南疆、作为喀什地区高校组建的首支专业管乐团,一行65人,从祖国最西部的喀什出发,跨越4700公里,抵达海滨城市日照,参加第十八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此旅程不仅是艺术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传递。” 5月1日,在“日照东方” 管乐嘉年华暨 “中华杯” 中国第十八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开幕式结束后,喀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丛培兵动情地说。
谈到为何组建这样一支乐团,喀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书记任飞表示,作为祖国最西部的大学,在管乐这方面一直是片空白,后来喀什大学银龄教师、原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巩伟教授带领着他们组建了南疆第一。“因为乐团是代表了喀什大学,所以建立初期就考虑到要让各个民族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因热爱而相聚,很有意义。”任飞告诉记者。
据了解,经过层层选拔和综合考量,最终从300多位报名的学生里挑选出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汉族、乌兹别克族等近10个民族的65名学生组建了金胡杨管乐团。
万事开头难,任飞说:“自2024年10月乐团成立,便面临专业师资匮乏、物资条件短缺、学员基础薄弱且语言沟通交流也存在部分问题等种种困难,在山东等对口支援高校的倾心帮扶下,在日照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关怀下,这些困难被一一克服,让我们很是感动。”
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感珍惜。据任飞介绍,同学们作为普通的本科生,平时学业繁忙,因此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或者是寒暑假休息的时间去排练,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喊苦喊累。累,并快乐着,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从喀什启程,这漫漫长路
对乐团里的许多同学而言
却是人生中的诸多终身难忘的“第一次” ——
第一次离开喀什,第一次离开新疆
第一次搭乘飞机
乐团成员古力非热・阿布都韦力,是喀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2024级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她穿着维族传统的“艾德莱斯”连衣裙,头戴黑白条纹的小花帽,面容姣好,深邃的大眼睛仿佛点缀着日月星辰。面对记者,她稍显羞赧,但依然主动分享着她途中的所见所闻——“一路上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巴车深夜限行,我们在高速路上守了一夜。可大家一点都不困,互相开玩笑,一起玩游戏,还兴致勃勃地彩排,第一次登上全国的大舞台,同学们内心都很激动!”她说,“到了日照后,我第一次见到梦中的波澜壮阔的大海,听到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赤脚走在干净的沙滩上……真是来了就不想走了。”
“泰山天山根连根,鲁疆人民心连心。”
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书记任飞面带微笑,感慨道:“山东对口支援我们,无私地帮助我们,一批批的援疆干部来到喀什大学,结束后又回到山东,我们成了朋友成了家人。虽然距离遥远,飞机加大巴一共经历了16个小时,但这次来到日照,就像是一种回家的感觉。同学们也兴奋极了,一路上朋友圈发个不停。对于他们而言,这注定是终生难忘的回忆。”
而在舞台上,他们奏响的《礼赞》与《阿拉木汗》令人热血沸腾,鲁喀两地的情谊也在乐章中不断升华。《礼赞》激昂的旋律中,是对伟大祖国、对家乡、对美好生活最炽热的爱与敬意,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爱国、爱校的赤诚,凝聚着集体的力量;《阿拉木汗》欢快的节奏里,是新疆本土文化的独特韵味,古老的民歌在管乐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胡杨树,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它具有‘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说法,象征着坚韧与奉献。喀什大学以胡杨精神铸魂,扎根边疆,默默耕耘。金胡杨管乐团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同时,乐团的成立与成长,更是胡杨精神的延续。”任飞告诉记者。
五月的海水涌动着新的生命,五月的胡杨也已苏醒。
新叶初绽,盘虬错节的枝干上迸发出绿色的生机,如果说戈壁滩如五线谱般静立,那胡杨林便宛如跳动的音符,在炙热的阳光下谱写着激情的生命交响曲。正如初升的喀什大学金胡杨管乐团一样,在日照奏响的每一个音符,皆为鲁喀两地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任时光变迁,风吹雨打
这份民族团结的动人华章
如胡杨般扎根大地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记者:张笑梅
编辑:许芮
审校:张珊
值班主任:王宗敏
尽在“日照日报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