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度,你会想到咖喱;提起印度阅兵,你会想起杂技团;同样的印度军工,仿佛是一场闹剧。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2016年,俄罗斯专家在阿瓦迪坦克厂发现,价值不菲的T-90S坦克装甲钢因存储不当大量报废。印度方面最初还硬是把责任推到俄罗斯身上,声称是材料有问题,结果后来被专家拍到工人随地小便的证据,才让真相大白——工人就直接对着钢板尿尿,经年累月,不生锈才怪呢。



几千人的大厂,厕所就只有8个,上个厕所就要排队,平均如厕时间高达45分钟,工人只能随地大小便了。俄罗斯军事专家提的最多的建议就是修个厕所吧,还被无视。结果出了事情,印度方面甩锅是非常直接的。

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正是印度军工问题的冰山一角。

印度军工的“国产化”一直备受质疑,毕竟在全球化浪潮中军事方面获益最大的,我认为当属印度无疑,印度声称能自主制造多种军事装备,但仔细一看,所谓的“国产”不过是“万国牌”拼凑。

就说“光辉”战斗机吧,发动机是美国的,座舱是法国的,雷达是以色列的,导弹也是国外的。除了飞行员是印度人,其他部分几乎全是进口的。不仅仅是飞机这样子,还有维克兰特号航母,号称国产化率高达75%-76%,但核心零部件全是进口的,设计图纸是意大利的,燃气轮机是美国的,舰载机是俄罗斯的。



印度媒体却把这些“拼凑品”吹得天花乱坠,仿佛这就是“印度制造”的骄傲。你看印度这才是深得国际化分工的精髓!

印度军工的困境,根源在于其自身的问题。

首先,印度人对自身军工能力的过度自信,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总是选择逃避。印度的教育体系中,所谓的“人才”标准极为宽松,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识字人口”只需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并看懂简单句子即可。要知道文字扫盲,这个是我们建国后的就大力去推行的,结果印度的人才认定标准还是看“识字人口”,这种低标准的人才认定方式,使得印度军工领域充斥着大量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

例如,印度技能发展部2020年抽查发现,65%的“持证军工技工”无法独立完成齿轮装配。这种全民性的认知扭曲,导致了印度军工的“自杀式创新”,例如2005年印度空军要求为老式米格-21增加对地攻击功能,结果工程师擅自拆除防火系统,目的是增加武器系统的位置,这就导致首批改装的12架战斗机中9架坠毁。



印度军工的“拼凑式”研发模式,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印度的阿琼坦克,目标是“全面超越德国豹2”,但最终却因三大设计缺陷而失败。动力系统无法适应高温环境,火炮精度极低,坦克重量超标导致无法通过印度70%的桥梁。这种“拼凑式”的研发模式,让印度军工始终无法摆脱对进口装备的依赖。

而深入骨髓的腐败基因,更是印度军工难以治愈的顽疾。印度军工体系中,种姓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高种姓垄断了核心岗位,贱民在核心研发岗的占比极低。这种“血统论”直接催生了全球最严重的军购腐败。



印度军购市场存在潜规则:合同金额的7%-15%必须作为回扣。例如2016年印度采购法国“阵风”战机的合同价高达90亿美元,比埃及同期采购价高出92%。这种腐败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还严重挤压了国产研发的资金,导致印度军工技术停滞不前。



当莫迪高呼“印度制造”时,他身后站着的是6家亲属控制的军火中介公司,12个收取“咨询费”的基金会,以及200多个在海外拥有别墅的国防部官员。这种腐败闭环,让印度军工每年需要投入300亿美元购买装备,却连子弹生产线都无法自主生产。

相比之下,中印军工的差距一目了然。中国通过逆向研发,成功将苏-27升级为歼-11,而印度拆解米格-21却只能得到一堆螺丝钉。中国工程师追求技术原理,印度工程师却忙于修改设计图,只为让导弹看起来“更威猛”。这种差距,不是简单的资金或时间可以弥补的,而是整个国家体系的差距。

印度军工的现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种姓制度锁死了人才上升通道,腐败成为军购的标配,“凑合能用”成为行业标准。在这种环境下,印度军工只能永远活在PPT和阅兵式里。而中国军工的崛起,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技术积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印度军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恐怕很难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印度军事力量的发展,以上只不过是其自主研发存在的顽疾。但是其作为亚洲大国,人口和经济体量都不能让人忽视,哪怕自主研发不行,各种万国造武器的堆砌,或者是先进技术的转让,都可以让这个国家在短时间内拥有极强的武力水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