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退两步后,印度对巴基斯坦领空,然而这一决策却会先让自己损失6亿美元,关键时刻,莫迪作出特殊安排。那么,印度的措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莫迪的举动又有何意图?

从最近印巴之间的动作来看,局势正在往“擦枪走火”的方向发展。先是克什米尔再起冲突,接着莫迪急忙取消出访、回国坐镇,接着又是航母回撤、战机撤离边境,最终干脆对巴基斯坦关闭领空,看起来像是节节败退,但实则也暗藏玄机。



先说印度的“连退两步”,据报道,近日,“维克兰特”号航母突然从阿拉伯海前线撤回——这艘印度造价高昂、象征海军力量的航母,原本被部署在靠近巴基斯坦的海域,意图明显,就是为了对巴形成海上威慑,但不到几天,这艘航母就悄然驶离,重新返回港口。

几乎同一时间,印度空军也把部分战斗机撤回原驻地,同时有消息称,在克什米尔控制线附近的巡逻行动中,4架“阵风”战机与巴军对峙后迅速撤离。这两步动作,也被视为印度的退让。

不过,此举并非毫无缘由。有分析认为,一方面是来自实际战况的压力。印媒曾披露,巴基斯坦空军多次派出歼-10C和JF-17枭龙战斗机进行空中巡逻,一度与印度的“阵风”战机对峙,在多架战机高度戒备的情况下,形势随时可能失控。

因此,印度的回避也是降低局势升级风险;另一方面,航母在这种情况下属于“高价值目标”,一旦被击中,损失无法承受,于是干脆先行撤离,撤战机也是同理,避免正面交火造成损失,先保存实力再说。



尽管印度军方在行动上退却,但在政治和外交层面却是寸步不让,最明显的就是关闭领空。4月30日,印度民航部门突然发布禁飞令,宣布对所有巴基斯坦注册、运营或租赁的民用及军用飞机关闭印度领空,时间长达24天。而作为反制措施,巴基斯坦也对印度关闭领空。

印度航空公司估算,若巴方的禁令持续一年,它们的损失将超过6亿美元,主要因航线绕行增加燃油成本与机组人员开支。眼下,该公司已要求莫迪政府提供补贴,但短期内难以弥补损失。这也从侧面说明,莫迪政府已经做好了长期对抗的准备,首先就是在经济和外交上,必须要“还手”。

最让人在意的还是莫迪的一个特殊安排——取消原定5月9日出席俄罗斯胜利日80周年阅兵的计划,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证实,印度将改派高级官员代替莫迪赴俄,这一决定被外界解读为,莫迪需坐镇国内应对可能爆发的印巴冲突。

与此同时,在国内,莫迪紧急召开军方高层会议,授权军队“完全行动自由”,允许军方自主决定反击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这背后释放了一个信号:莫迪已经放权军方,不再拘束,只要条件成熟,就可以直接开战,这一系列举动也让印巴局势进一步紧张。

但话说回来,即使印度看起来动作不断,其也没有贸然发动实际大规模军事行动。事实上,从撤航母、撤战机,到关闭领空、经济制裁,可以看出莫迪目前是在维持一个“边打边压”的状态,不想率先跨过战争的红线。换言之,这也说明了一个现实:印度并没有准备好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争。



毕竟,战争,不只是交火那么简单,打得起是一回事,打得赢是另一回事。印度虽然在常规军力和经济体量上领先,但巴基斯坦这些年装备逐步更新,战斗力早已不可小觑,尤其在克什米尔高原等地形复杂地区,巴方有地理优势,印度想要强攻未必讨得了便宜,再加上双方都是有核国家,自然是投鼠忌器。

更关键的是,如果局势进一步升级,还可能引来更多外部力量的介入,一旦国际社会开始施压,尤其是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立场不明,印度的战略空间将进一步受限。因此,当前的局势已经让莫迪陷入两难:如果退缩,会被质疑“软弱”;如果强攻,后果难料,于是他只能采取一种“进一步又退一步”的方式,在强硬和克制之间摇摆。

由此回看莫迪的“特殊安排”,其实也是在为不确定的未来留出空间——他既要在国内维持强人形象,又不能在战场上被拖入泥潭,而坐镇新德里、关闭领空,就是这个策略的关键一步,既打了面子,又保了里子。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印巴之间还会持续试探,印度或许还会有其他“非常规”操作,比如在外交上争取更多支持,在经济上加大对巴施压力度,但真正决定局势走向的,还是两国国内的政治走向与民意承受力。莫迪也明白,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动手意味着一连串不可控的连锁反应,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很可能会变成消耗战。而印度,未必有这个底气去耗。



说到底,这场围绕克什米尔的冲突,不只是枪炮的交锋,更是政治的博弈、经济的较量、民意的承压,印度连退两步之后的反击,看似激烈,实则谨慎,至于能否避免战争,答案还藏在未来的每一个选择之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