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困境重重。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意识到非遗技艺传承保护的重要性,组建 “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与区域生态保护融合发展研究 —— 以黑龙江四小民族为例” 调研团队。团队以黑龙江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 “四小民族”为研究对象,历时一年深入开展调研与实践。2024 年 8 月 20 日,团队参与黑龙江省首届边境(界江界湖)旅游联盟大会,在 “非遗” 体验区深入接触赫哲族文化,实地了解赫哲族美食、鱼皮画制作工艺及伊玛堪说唱艺术。同年 12 月 28 日,团队投身饶河冰雪嘉年华,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系统收集相关数据。通过长期探索,团队成功探寻非遗技艺传承与区域生态保护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注入青年智慧与力量。


  2024年春夏季,团队走进赫哲族聚居地饶河县,跟随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志红,学习鱼皮画制作技艺。在一次次鞣制、拼粘、缝制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鱼皮画背后“以江为生”的生态智慧。“过去一张鱼皮能做好几件工艺品,现在野生鱼少了,材料成本高了不少。”刘志红的感慨让团队意识到:非遗传承的困境,本质是生态之困。




  2024 年 8 月 20 日,团队参与黑龙江省首届边境(界江界湖)旅游联盟大会,在 “非遗” 体验区深入接触赫哲族文化,实地了解赫哲族美食、鱼皮画制作工艺及伊玛堪说唱艺术。同年 12 月 28 日,团队参加饶河冰雪嘉年华,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系统收集相关数据,为后续工作积累资料。



  2025 年 5 月 2 日,团队成员姚筱乐参与赫哲族四排乡开江节及萨满祭祀等传统活动,深入记录生态仪式中的文化内涵。开江节现场,赫哲族人以歌舞形式感恩自然馈赠,年轻一代在仪式中重拾对江河的敬畏之心。姚筱乐表示:“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生态场景中的生命体。”



  在为期一年的研究过程中,团队深入呼玛县、讷河、齐齐哈尔等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聚居地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发放 763 份问卷、深度访谈 63 位专家学者与非遗传承人,系统收集生态环境与非遗传承相关数据及质性资料,揭示出 “生态退化→原料危机→技艺失传→文化流失” 与 “生态保护→资源保障→技艺存续→文化传承” 的双向反馈效应。

  “非遗与生态,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团队负责人高佳羽如此表述。过去一年间,团队成员踏遍龙江大地,以实地调研采集数据,深入挖掘文化脉络,最终形成一份数万字的调查报告,并提出多项政策建议。未来,团队计划持续深化研究,推动 “龙江方案”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让非遗技艺于绿水青山间永续传承。(姚筱乐 记者 石启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