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一场名为“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对国际关系的冲击”的非正式会议,因中美代表的激烈交锋成为全球焦点。美国华裔副参事吴婷用中文高喊“中国言行不一”,中方代表傅聪则逐条驳斥美方指控,80余国代表力挺中国。这场看似寻常的外交争吵,实则是国际秩序重构的缩影,更是美国单边主义遭遇多边共识的“滑铁卢”。
自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以“对等关税”为名,对全球70多个贸易伙伴加征惩罚性关税,声称要“重塑公平贸易环境”。然而,这一政策导致全球产业链震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仅2025年上半年,关税战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中国作为美国关税战的主要目标,率先发起反制,并联合受影响的各国在联合国平台发声。傅聪在会议开场即指出,美国的行为“严重侵犯各国正当权益,违反世贸规则,损害全球经济稳定”。这一指控迅速引发共鸣:日本公开批评美国“无底线妥协不可取”,越南则强调“不能牺牲对华贸易”。
美国代表吴婷在会上抛出对华“五宗罪”,包括“会议作秀”“债务陷阱外交”“产能过剩威胁”“南海扩张”“滥用联合国决议”。尤为戏剧性的是,她在用英文陈述后突然切换中文,指责中国“说一套做一套”,并斜视中方代表席,试图以语言优势制造心理压迫。
傅聪列举参会80国的共同立场,反问:“若这是表演,为何各国甘当‘配角’?”中方援引对16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免关税政策,对比美国对乌克兰“千亿军援变五千亿债务”的案例,揭露美式援助的附加条件本质。傅聪指出,中国新能源产品正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而美国联合盟友封锁市场的行为,实为“竞争不过就污名化”。中方重申历史与法理依据,直指美国“以菲制华”战略才是地区动荡根源,并警告美方“在台湾问题上不要玩火”。
会议现场,包括部分美国传统盟友在内的80余国明确支持中方立场。这种罕见局面反映出:美国单边主义已触达各国忍耐极限。德国代表私下表示:“我们受够了对华‘选边站’的压力。”而发展中国家更直言:“中国市场是我们的生命线,美国关税却是枷锁。”
中方巧妙利用联合国“阿里亚模式”,将原本限于安理会15国的讨论扩展至全球参与。尽管决议无法律约束力,但舆论压力迫使美国不得不参会“挨批”。这种“规则内博弈”的策略,既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又最大化团结潜在支持者。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本质是维护经济霸权的绝望尝试。2025年美国GDP增速降至1.2%,而中国仍保持4.5%,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技术追赶更令美方恐慌。吴婷的失态恰恰暴露了这种焦虑——当“实力地位”外交失效,情绪化攻击成为最后手段。
中方应对展现了“斗争艺术”的成熟。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发起会议,将关税问题上升至“国际公平正义”层面;用“跟中国混有肉吃”等通俗表达,解构西方“债务陷阱”叙事;通过联合国平台将双边争端转化为多边议题,削弱美国“长臂管辖”的合法性。
会议后,共和党议员呼吁“停止资助反美联合国”,甚至推动“退出联合国”法案。这种“打不过就掀桌”的心态,加速了美国国际信誉的破产。正如傅聪所言:“国际社会团结之日,就是霸凌行径终结之时。”
中国在此次事件中展现的不仅是外交技巧,更是一种新型国际关系范式的可能性。14亿人口市场与“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提供发展增量而非零和博弈;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推动WTO改革,而非另起炉灶搞小圈子;从气候行动到维和任务,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同时,拒绝“教师爷”做派。
吴婷飙中文的插曲,被外媒戏称为“21世纪外交史上最荒诞的一幕”。但更深层看,这恰是国际权力转移的隐喻:中国不再是被动接受指责的对象,而是有能力定义议程、凝聚共识的规则塑造者。这场争吵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其揭示的趋势已然清晰——多极化世界的到来,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