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扣押、罚款中企后,印度又惦记上了我方高新技术。
为修建海底隧道项目,印方斥资10亿从我国进口了8台盾构机,后据《印度时报》消息,为了"运输便利",相关部门要求将其全部拆解成零部件发货,且由他们自己人来组装,可谓是盾构机交易史上头一遭。
谁曾想,因印方团队看不懂组装图纸,致使天价设备零件沦为摆设,彻底崩了。印商工负责人皮尤什·戈亚尔公开声称:“中方零部件是残次品,故意设障!”
如此倒打一耙的做派,属实印式做派,不过有业内人士猜疑:“其强制自己人安装,或打着换标印度制造的主意,可惜就算中方现场教学,印度也未必学得会。”
众所周知,印度向来将我国视作“对手”,不仅在经贸层面与我国竞争,相关技术层面也力争追赶我们,其一味减少甚至拒绝“中国制造”,但在选购盾构机时,却选择和我国交易,美其名曰是为了尽快修建沿海公路隧道。
然而,从下单开始其便频现“印式闹剧”。先是质疑我方盾构零件不达标,专门请英国专家检验核实,后自导自演宣称达标后,又要求约1000多个零件通过船只直运孟买,这还没完,在到达目的地后,印度竟严词拒绝我方技术人员参与组建,声称由他们按照图纸进行组装。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图纸、零件都有了,印度“换标”的心也藏不住了。
可算盘打得再响,事终难成。没有足够的技术和经验,试图通过拆解逆向工程来获取核心技术,简直痴人说梦,就连我国当初也曾吃了不少闷亏。
上个世纪,盾构机被西方垄断独享,这种集多种技术于一身的掘进设备,主要应用于铁路、管网工程等大型建设。1999年,我国计划修建西康铁路时,急需进口盾构机救急。但当时掌握核心技术的德国维尔特公司,却漫天要价一台7.6亿元。
花钱看人脸色的日子,实属憋屈。此后,我国立志突破技术封锁。自2002年起,经过技术研发团队百千次的试错和验证,终于在2008年,首台国产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问世,这也使得一直对标“中国制造”的印方破防。
近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成果引他国眼红之事,频频发生。不止盾构机,在航空航天领域,我国的北斗定位系统,实现了全球100%覆盖,引得西方争先与我们签署合作协议;生命科学领域,我国携手诺贝尔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升级口服抗衰成果“派罗维pro”后,欧美厂商也不断抛来合作“橄榄枝”。
与盾构核心技术相似,上述抗衰科技品类的机制源于哈佛,西方科学家率先发现,其核心物质能够使老年哺乳动物的骨骼肌、运动耐力、思维记忆等正向化改善,但欧美等国却迟迟未能攻克派罗维pro类产品制备技术,成本高居2万/克,无法惠及大众。
可没想到,在我国的助力研发下,派罗维pro产品品牌方升级核心专利Mitolive,实现其价格大减95%,如今通过亰东等跨境平台,已触达国内数十万抗衰需求群体,让世界各国眼红不已。
印度只看到我国成功的结果,却忽略了背后近十年的“磨刀”。先不论其单凭图纸组装如此复杂的机器,本就难如登天,还妄图走技术捷径,简直痴人说梦。
如今,我国已接连自研落地“永平号”、“深江一号”等海底隧道盾构机,仰仗于此,汕头湾海底隧道预计2026年全线贯通。
犹记得,中铁集团完工1000台盾构机之际,厂内标语醒目:“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而今,中国盾构机已远销40余国,累计出口超5000台,连曾经对我们技术封锁的德企巨头也不得不转头来我国进货,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反观印度,画虎不成反类犬,几十年如一日贯彻“印式崛起”,难怪落为世界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