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对女人有所谓的真爱吗#
人人都期盼着和爱人白头偕老,可世间无数的例子似乎只证明了爱情有多不可靠,很多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大秀恩爱的明星网红,最后也躲不过相看两厌的结局。对策,甚至有人调侃地形容,感情就像牛奶,放久了也会过期发臭。
难道真的不管怎样的爱情,都熬不过七年之痒吗?这个所谓的七年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为什么偏偏在这个节点容易出问题?
今天咱们就把这个问题聊透,聊清楚时间到底是不是爱情的杀手。
先说结论:
哪里需要七年这么久?
真要在感情上讲科学,那么科学只会老老实实告诉你:一两年就够了,最多四年,情人之间的甜蜜与心动就会迅速减弱,如果你们的关系里只有激情和浪漫,那么根本撑不到七年就会摇摇欲坠。
七年之痒不是感情的难关,七年只是一个让关系里累积的问题充分发酵,并在生活重压下显现出来的时间窗口,早在这之前,该发生的矛盾就已经埋伏在水面之下了。
你可能有疑问:既然时间是如此高效率的感情杀手,那为什么还是有人能携手走过比七年更久远的时光呢?为什么也有人没七年之痒?还是他们用什么方法打败了这些“痒点”?
决定一段关系寿命的不是时间,而是关系的结构与深度。
只有新鲜感与激情的关系固然刺激,但也是脆弱且狭隘的,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想要让你们之间的关系变得长久,就必须引入更多的东西,拓宽关系的深度,从蜉蝣超进化为鲲鹏,才能展翅千里,承载你们的整个人生。
1
会变淡的爱,就一定
不是真爱吗?
很多人对亲密关系的浪漫想象里,激情与心动总会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
初见时的惊鸿一瞥,热恋时的悸动不已,两人一对视就能沉浸在对方的眼眸里……这些仿佛才是爱情存在的唯一铁证。
这也导致不少人坚定认为,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永远保持对彼此心动,如果一段关系变得温吞平淡,不再有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就说明爱情已经消失,或者更决绝点,会变淡的感情肯定从一开始就不是真爱,不是那个对的人。
狂热追求永远不变的激情之爱,所凸显的其实只是你对爱的焦虑罢了。
你把爱情狭隘地定义为激情,才会把失去激情当作关系断裂的前兆,但激情本就无法代表爱的全部内涵。
如果相爱的双方不能在激情退去后仍能感受到彼此的价值,那么你们爱的也许不是那个人,不过是那种情绪高涨的自我状态罢了。
可说到底,我们人类的生理结构本身就不支持无限期地维持这种强烈生理唤起状态。
打个比方,让你跑一百米你可以急速冲刺,那让你跑马拉松,你还能以自己的最高速度跑几十公里吗?当然没有人能做到,善于进行长距离赛跑的选手,自然也深谙调节配速的策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
感情也同样如此,新的关系会带来不确定性、新鲜感与一定程度的风险,刺激你的大脑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影响下体会到愉悦、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这些感觉促使你克服障碍,投入巨大精力去追求与另一个人的联结。
但只要过一段时间,你的感官就会对持续刺激产生适应性,以避免情绪与心理的系统过载,并让你能够注意到环境中潜在的新威胁或机遇。
不只有对爱情,人类对任何频繁出现在自己生活里的事物不都是如此适应的吗?
一道菜再好吃,变成隔几天吃一次的家常菜后就再也不会被你注意;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刚开始每次都提心吊胆,干多了之后就熟能生巧,身体会机械地完成;甚至是让你害怕厌恶的东西,如果见得多了,慢慢也会变得不再恐惧。
随着熟悉感的增加,人类对特定事物的反应自然减弱是一个必然的生理过程。
如果你把爱情单纯等同于对另一个人的生理唤起,其本质是把关系寄托在本来就无法持续的化学反应上,那当然是行不通的。
夜空中的烟花固然美丽,但它的精彩正在于转瞬即逝,我们不能责怪火花没有凝固在天上。
如果你们之间的关系始终停留在激情之爱(romantic love)的形态里,那激情散去后的终结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只是你的身体在降温,在提醒你无法继续支持这样的燃烧,否则你就要化为灰烬了。
想要让你们的关系跨越时间带来的“痒”,秘诀不在于强迫自己保持高唤起状态,而是学会在低谷中依然愿意靠近,在平淡中仍能彼此欣赏,也就是把你们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相伴之爱(companionate love)。
激情终结并不等于爱的终结,这只是爱的转型期。能否穿越这段转型期,才决定了你们之间的感情是短暂的浪花,还是奔流不息的长河。
激情让你进入一段关系,但不会是维系它的根基。
爱不是始终如一的轰鸣,而是在静默中听见彼此的心跳。
2
怎样拓宽爱的内涵,
维持长久亲密?
在突破了对“爱=激情”的误解之后,等待我们的下一个问题自然是——如果爱不只是本能的激情,我们还能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做些什么?要做对哪些事,才能让亲密关系顺利跨越七年之痒?
很多人对激情和新鲜感总抱着一种迷信,觉得既然真正的激情不可持续,那我们往关系里添加“人造的激情”不就行了?
所以一度有很多婚姻经营的书打着教你如何制造新鲜感的噱头而大卖,甚至有人声称应该每天换一种打扮来迎接下班的另一半,好像非得把自己搞成变相怪杰才能让日子过下去。
其实,关系之所以走向瓦解,不是少了激情,而是没有成长。
想要把爱情从即时高能的化学反应转变为更稳固的心理结构上,就像建造房屋要先打下地基,建造牢靠的钢筋水泥框架,你要往激情里面添加更多的东西:
从吸引到共建
两个相爱的人从一开始擦起火花,很多时候是由于对方某一特质产生了强烈吸引,例如外貌,口才,幽默,技能,聪明……这是一种相对被动的体验:我想要和你在一起,因为你具备某些我欣赏或渴望拥有的特质。
这有点像把对方当作物品一样凝视,是一种“我看你”的模式,你只是对方生命中的看客,一个消费者。于是,当对方的特点发生变化,或者你开始看腻了,又或者你开始对那些特质祛魅,意识到那些特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稀有或重要之后,吸引你的魔力就会逐渐消散。
想要打破这样的魔咒,你就要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共同的创造者,不再仅仅欣赏“成品”,而是成为彼此生命蓝图的共同建造者,形成一种“我们”的系统,转变为“我们一起看世界,一起创造我们的小世界”的模式。
比如设定共同的目标与愿景,协作解决问题,建立属于彼此的仪式感,共同创造体验与意义……
你们的爱有了方向感,就不容易再迷失。
从依赖到共振
在关系中的激情尚未褪去时,伴侣之间会产生强烈的相互依赖感,渴望时刻与对方在一起,把另一半视为幸福的唯一来源,甚至将自己的价值感和安全感寄托在对方身上。
如果任由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很可能会演变成不健康的过度索取,给关系带来巨大压力。
健康的长期亲密关系必须从依赖走向共振,也就是你们两人相对独立,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内在力量,因而相处时不会消耗对方的能量,反而能相互激发、相互支持,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这需要你们保持健康的自我边界,同时也能做彼此最坚实的后盾,理解另一半的梦想与经受的挑战,在情感和精神层面上相互感知、相互回应。
基于个体完整性的情感联结,才能更具生命力。
从情绪浓度到心理韧性
热恋时期的情感体验浓度极高,甜蜜时如糖果,争吵时如烈火,这样充满戏剧性的情绪波动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存在感和被卷入感,有的人痴迷于这样的“情绪过山车”,总觉得不闹个惊天动地就不像是在相爱。
但就像生命在高浓度盐水里通常无法存活那样,亲密关系长期持续需要的还是心理韧性,是你们在面对压力、冲突、失望甚至创伤时,能够有效修复、调整,并从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我们生活在柴米油盐的人间,每一段关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父母亲人的不看好,金钱、事业、育儿的压力,生活习惯的差异……决定你们是否能走下去的,其实不是你们曾经有多相爱,而是你们是否拥有在现实里继续去爱的能力。
比如在遇到矛盾冲突时不逃避、不一味发脾气;在有分歧的时候试图去理解对方,不打压指责;在对方崩溃时不抛下另一半,去抱抱ta,安慰ta……每一项能力都不是爱得够深就会自动习得,而是需要刻意练习和反复尝试。
做到了这些,你们的关系才不仅仅是情感宣泄的容器,而是被建造成了面对生活考验的堡垒。
很多走着走着就散了的情侣,他们可能就是停留在了表层的吸引,停留在单方面依赖,停留在任由情绪的波动冲垮关系……说白了,激情消失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们除了激情就一无所有。
别再害怕七年之痒或几年之痒了,摧毁亲密关系的从来不是“痒”,是不愿持续守护关系的你们自己。
学会在激情消散、幻想破灭后继续靠近,才是对爱的真正忠诚。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