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某职校的“退货门”事件冲上各大平台热搜,看得人心里真不是滋味。60多名学生网购裙子参加运动会,活动一结束就集体以质量问题退货,导致商家店铺被封3个月,直接损失八千块。这事儿乍一看是职校生“机灵”过头了,可往深了琢磨,这哪是简单的退货纠纷?分明是给咱们的教育体系敲了一记警钟。
还原一下现场。山东菏泽的网店女老板,眼瞅着后台突然涌进60多单同款裙子,收货地址还都是沈阳某职校。当时她可能还乐呵呢,觉得接了个大单。结果运动会一结束,退货申请像雪花片似的飞来,理由清一色“质量问题”。等衣服寄回来,好家伙,裙摆上沾着草屑,有的还带着明显的磨损痕迹。老板娘直接懵了:这哪是退货,分明是“白嫖”啊!
更让人心寒的是学校的回应。工作人员甩出一句“太不讲究了,这属于诈骗,报警吧”,听着挺硬气,可细品全是推脱。您倒是说说,运动会要求统一服装的时候,学校咋不统一采购呢?合着活动经费不想出,就让学生当“散户”去网购,用完再利用规则漏洞退货?这算盘打得,连隔壁菜市场大妈都自愧不如。
翻翻评论区,网友们都快吵翻天了。有人骂学生“损人利己”,有人怼学校“推卸责任”,还有人说“7天无理由退货是写给君子看的,小人拿它当免死金牌”。可吵来吵去,最扎心的还是那句:“什么样的学校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话虽然难听,但细想想,真没毛病。
咱们先说学校这头。现在不少学校搞活动,动不动就要求统一服装,可这些衣服往往穿一次就压箱底。学生吐槽“校服不够穿吗”,老师怼回去“要有仪式感”。可仪式感是有了,钱包瘪了,资源也浪费了。要是学校能建个“服装银行”,让学长学姐的衣服循环利用,或者干脆租衣服,哪至于闹出这档子事?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作祟,把教育经费省下来,把道德教育抛之于脑后。
最麻烦的是,一旦公开了学校名字,丢掉的不只是学校形象,更是社会对学校的信任,今后谁还敢要该校毕业生?哪位家长家长敢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
再说学生这边。00后这代人,打小在电商环境里泡大,对“7天无理由”“仅退款”这些规则门儿清。可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薅羊毛”变成一种本能,当“钻空子”被当成聪明,咱们的教育是不是该反思:为啥没教会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像网友说的,“理没毛病,情不讲究,德有亏”。法律或许管不了每单退货,但道德的准绳,总得有人帮学生系紧。
这事儿里最憋屈的,还得数商家。女老板哭诉“损失八千块”,这数字对大企业来说可能不值一提,可对小本买卖就是命根子。有网友支招“以后集体采购必须盖公章”,可操作起来谈何容易?更别说那些被恶意退货拖垮的网店,有多少能等到“恶人自有天收”的那天?
其实这事儿不是孤例。随便搜一下,某高校学生集体退货军训服,某中学家长团购演出服用完就退,套路如出一辙。每次都是商家吃哑巴亏,学校装聋作哑,最后不了了之。可这次为啥能炸锅?因为60条裙子致被封店的背后,封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链条。当“学生”这个标签和“欺诈”挂钩,当“教育”掉了底色,咱们的脸往哪搁?
有句话说得在理:“教育不是培养聪明人,而是塑造明白人。”聪明人知道怎么钻规则漏洞,明白人懂得啥叫体面。沈阳这事儿,该挨板子的不只是那60个学生,更是把他们推到道德悬崖边的教育者。您要真在乎学生的仪容仪表,就先把学校的“面子工程”收拾利索;您要真想教孩子守规则,就先教会他们心里有杆秤。
最后想对那些嚷嚷“学生没错,规则允许”的人说:规则是底线,道德是天花板。咱们可以教育学生别触碰红线,但更得告诉他们,别一辈子在底线边上打转。毕竟,当60条裙子在风中飘摇的时候,摇碎的何止是一个商家的饭碗,何止是一所学校的脸面,更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信心。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