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三野大军开始向闽南进击。很快便捷报频传,闽南重镇厦门,也被三面合围,顺利解放指日可待。

此时,恰逢我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在会议期间,南洋华侨总会会长陈嘉庚先生,特地找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

陈嘉庚向他们建议说:“厦门是个侨胞城市,拥有大量的华侨和侨眷,因此厦门的市长,能不能由闽南人或华侨担任?”



毛主席听后,也微微点头表示认同。随后他又问周总理说:“新四军那个很会打仗的县长,他现在在哪里呢?”

周总理,从1929年起便长期担任军事要职,因此他略一思索,便回答道:“他叫梁灵光,现在是叶飞兵团29军的参谋长。”

毛主席缘何此时提起梁灵光呢?他最后当了厦门市长吗?



陈嘉庚的提议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从光绪年间开始,他的父辈便开始在新加坡经商了。生意越做越大,到陈嘉庚这一代,已是大商巨贾。

虽然身在海外且家业兴旺,但陈嘉庚,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自己的祖国。早年他参加过同盟会,接管家族生意后,更是时常为祖国的革命事业与教育事业捐钱捐物,厦门大学,便是由他出资创办的。



抗战爆发后,想到国家危难,陈嘉庚更是痛心疾首,他迅速成立了南洋华侨总会,主动带头长期认捐。在他的号召下,南洋华侨总会,为抗战捐款了13亿元!

“余惟恨现无百万资产,否则亦必以全数购买救国公债,绝不犹豫也。”

这是1937年11月,陈嘉庚家书中的一句话。为了救国,他竭尽所能,到处劝募救国公债,为了表率,他自己就先认购了10万元。

1938年,滇缅公路建成。当时,因为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因此滇缅公路,成为我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是抗战的生命线。但如此重要的公路,建成后却面临难题,因为司机和修理工都奇缺,根本无法完成运输任务。



陈嘉庚得知后,焦急的站出来登高疾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兵法道理,现在,滇缅公路急需人才支援,祖国危难,吾辈岂能袖手旁观?”

为了解决滇缅公路的难题,他还写下了《征募汽车修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在华侨聚集的地方,到处分发张贴。

在他的奔走疾呼之下,有3000多名拥有技术能力的华侨青年,纷纷回到了祖国。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不停地抢运物资,其中有1000多人,永远长眠在那条公路上。



他不是最富有,但却捐款最多,也是因为陈嘉庚对祖国的卓越贡献,所以毛主席称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次不远万里到北京来参加会议,也是因为他心里记挂着祖国的发展。

因此,对于陈嘉庚的提议,毛主席很重视。同时,这个提议,也很有道理,选一个华侨或者闽南人做厦门市长,除了能够拉近与侨胞们的距离,也更容易获取民心。而且,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正是与蒋氏残余势力对峙的最前沿,是新中国的观察哨。因此这个人还要有军事魄力才行,这样才能整合力量。

毛主席之所以突然提起梁灵光,便是因为他的经历,各方面来说都合适,是一个最佳人选。



很会打仗的县长

闽南,指的是福建省南部区域,主要包括泉州、厦门、漳州这三个城市圈。

1916年,梁灵光出生于福建泉州市的永春县,算是一个地道的闽南人。他的父亲梁绳基,是清末秀才,后来又上了政法学堂,在当地的梅峰书院执教。

不过两年,梁绳基便决定弃教从商出去闯荡。没想到他善抓时机,竟一跃成为了大富商,把商行从永春这个小县城,直开到泉州、福州、厦门、上海等地。他还到马来西亚去开展投资业务,成为永春县海外投资第一人。

因此,梁灵光一出生,便是富家公子。他家有多富裕呢?捐白银千两给当地盖中学,为了拯救村民,他们家拿出了3000两白银。还在村上开了“平粜局”,专门帮村民们缴纳各种苛捐杂税。

然而,梁绳基却正值壮年便不幸病逝,当时,梁灵光才8岁。好在有母亲潘密撑起了家里的产业,梁灵光和哥哥梁披云,还能继续学业。



1931年,15岁的梁灵光初中毕业了。本来,他准备到日本去留学,都开始学习日语了,结果“九一八事变”爆发。为此,梁灵光愤而退学,又重返上海读书。

东北沦陷,华北亦岌岌可危,梁灵光为此痛心不已,开始积极的投身到各种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参加团体、募捐,用化名发表各种短评杂文呼吁抗日,他还加入了我党的地下抗日青年团,开始从事一些地下活动。

梁灵光文笔犀利言辞泼辣,对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他的独裁统治,包括日本扶植殷汝耕等汉奸成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当时所有不利抗战及国家的时政,皆被他奋笔疾书批判个遍。



虽然来回换了20多个笔名,但因为造成的影响比较大,使得日本人对他恨之入骨,国民党也不喜欢他。到处都在搜捕他,没有办法,梁灵光便在大哥梁披云的帮助下,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侨办华人学校,谋了一个职位。

在出发的前一天,有一位代号“老王”的同志来找他,梁灵光在上海时曾多次与他联系。老王给了他一封介绍信,让他去找“马共”组织,以便在特殊战场为国出力。

梁灵光不忘使命,在马来西亚也积极进行抗日活动,成立了“华侨抗日救国会”。同时,他又开始写起抗日时评,都刊发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上。直到多年以后,他才知道,那个经常联系自己的老王,竟然是周总理的秘书陈家康。

梁灵光在马来西亚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他的不少学生,都成为了马共的骨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日统一战线也正式形成,梁灵光得知后,便再也坐不住了,坚决要回国参战。不久后,他带着几名华侨青年,便到了上海,寻找我党地下抗日青年团的联系人。



梁灵光

这位联系人,给梁灵光分析了敌我形势,并传达了中央文件,告诉他说:“现在正是发展抗日地方武装的有利时机,你可以到敌后去开展工作,而且,你的地下斗争经验也比较丰富-------”

1938年5月,徐州失守,苏北因此成为敌后。梁灵光经过一番分析,认为苏北会有好机会,便带着人去了苏北。

到了苏北后,他很快就成立了一个政工队,到处募捐钱粮,说服工农参战,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就这样拉了起来。之后开始在苏北打起了游击战,经常出动袭扰小规模的日伪军。



在此期间,他还通过关系,打入了国民党鲁苏战区韩德勤的麾下潜伏,混了一个苏北游击第二纵队第二支队的支队长。他一边搜集情报,一边悄悄搞兵运。

1940年6月,韩德勤调集了13个团的兵力,准备包围进攻泰州西北郭村地区的新四军。梁灵光的队伍,也被调过来配合作战。

梁灵光一看,竟是要打新四军,这还潜伏什么,他二话不说,便带着队伍到郭村,去找到了叶飞,加入了新四军。

有了梁灵光这一支生力军及情报,郭村战斗大胜。这次战斗的胜利,为新四军东进黄桥,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和条件。



梁灵光与妻女

战斗胜利后,陈毅亲自来到了郭村,非但没有计较他们“抗命不遵”,还高兴的下厨为大家做了回锅肉吃。

这一次战斗后,梁灵光结束了潜伏任务,他加入了我党,还被委任为如皋县长。

做了县长,除了主持政务工作,梁灵光便是率领县里的抗日武装,配合新四军作战。他勇猛无敌身先士卒,又颇有谋略,因此打了不少胜仗,尤其是在“黄桥战役”中,他率领队伍突袭敌军配合主力,立下了大功。



战后,在苏北区的党委大会上,他还当众受到了表扬,这“很会打仗的县长”之名,便流传开来。

首任厦门市长

抗战结束后,身经百战的梁灵光,被委任为华中军区第9分区的司令员兼专员等职,率部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等。

上马可整军,下马可安民。在“苏中战役”中,梁灵光的治理能力表现尤其突出。

那是1946年的7月,蒋军以5个整编师12万兵力,进犯我江苏中部解放区。当时,华中野战军只有3万多的兵力,但却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7战连捷歼敌5万余,创下了令人震撼的辉煌战绩。

固然,粟裕用兵如神,是战役胜利的关键,但作为战役主战场,分区司令员梁灵光的支持,亦是获胜的重要条件。



梁灵光

在这场战役中,梁灵光除了组织地方武装配合战斗,还全力以赴主持支前工作。苏中第9分区南通、如皋、如东等几个县,农民支前出动了50万人次,他们冒着枪林弹雨,输送武器救护伤员,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此以外,还供应了10多万担的粮食。

明明是枪林弹雨的危险之地,当地农民却争抢着向前冲。大家还经常说一句顺口溜,叫做“梁灵光,真灵光”,足见他的地方治理能力及口碑。

闽南人,曾是马来西亚华侨,沙场儒将,能整军能安民。因此陈嘉庚提起此事后,毛主席一下子就想到了梁灵光,他是最合适的。



厦门老照片

从1949年2月起,梁灵光就担任了第10兵团29军的参谋长,随大军渡江作战一路南下。此时,他刚刚随部队打完福州战役,正打算继续南下呢。

就这样,福州战役成为了梁灵光战斗生涯中的最后一战。很快他接到了调令,离开部队,去做了厦门市的首任市长。



梁灵光晚年

此时的厦门,作蒋统区日久,饱受封锁与战争的侵扰,物资匮乏民生凋敝。这一次,梁灵光仍是不负众望,他利用厦门的侨乡优势引资,同时修筑大堤、铁路、水电站等,仅仅5年,便让厦门从一座孤岛,变成了工业强市,走在全国改革的前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