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灵巧、背驮长杆,前视摄像头锁定水面后,它便俯身将采样头缓缓放入水中——这是浙江省杭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机器狗监测员”首次在现场开展实地监测。
日均行走两万步,5分钟内即可完成pH值、COD、硝酸盐等5项监测指标的采样、分析及数据传输,这样的“硬核监测员”不一般!
美丽中国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你。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监测领域应用普及,为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守护美丽中国的绿水青山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怎样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请跟随记者一同探寻答案。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日益完善:“数”说美丽中国新画卷
今年一季度,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成绩单新鲜出炉——
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实现下降;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91.0%,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持平。
美丽中国美不美、美在哪,既要靠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青山等的主观感受来评判,也要靠科学、客观、可比的监测数据来衡量。
近年来,我国建成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以真实、准确、全面的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成效。
生态环境监测是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千里眼”“顺风耳”。监测站点就像一双双“眼睛”,全天候不间断地捕捉身边的美景、感受环境质量的变化、发现突出的环境问题。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近18年一直坚守在污染源监测岗位一线,他和同事每年都会对工业企业进行现场监测和帮扶指导,累计监测帮扶企业千余家次,出具监测数据十万余条……
“我们常常背着十几斤重的设备,奋战在高耸烟囱、轰鸣车间、泥泞沟渠,为的就是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谷树茂告诉记者,“这些数据不仅支撑了环境管理,还推动企业不断优化生产工艺,选择合适的治污手段和治理设施,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从末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促进大气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当前,全国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监测机构共有6.93万人,像谷树茂一样奋战在污染防治攻坚一线的监测人还有很多。近年来,通过全员培训、比武竞赛、人才遴选、行风建设等方式,全方位加强全国监测队伍建设。
2024年,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举办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带动全国监测人学业务、钻技术、强本领,当好美丽中国建设排头兵和主力军。
去年获得大比武污染源监测组第一名的谷树茂,如今正和团队研发新的先进监测设备,制定相应的监测规范、监测标准,确保监测数据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各种监测技术手段“大展身手”:为守护绿水青山“站岗放哨”
给空气做“体检”、给水质测“指纹”……以往,这些监测工作要么依靠固定监测站,要么依靠人力取样。
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手工监测发展到自动监测,并向智能监测不断跃升。
在陕西省辐射事故综合应急演习现场,仿生四足机器狗变身“巡逻犬”,高效准确地进行自动化巡测。在云南,新引入的智能“执法助手”上岗,借助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并与无人机巡检技术高效配合,替代人员进入生态保护区等敏感区域进行环境监测……
卫星、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自动站……如今,各种监测技术手段“大展身手”,用数据告诉我们环境污染的指标、浓度、组分以及各类排放源构成特征和贡献率,并及时发现重点湖库蓝藻水华、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破坏等问题。
“卫星遥感监测是现代化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天眼’。”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介绍,“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已拥有环境和大气两个系列共7颗在轨卫星,初步构建起多星联动的短周期、高覆盖、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体系。
蒋火华告诉记者,在整个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中,卫星遥感手段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特别是在大尺度、远距离、非接触的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显著优势。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利用卫星遥感完成了多轮次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遥感监测,主动发现了各类违规开发活动,为生态监管提供了问题线索。
在山东,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监测监管效率。山东全省已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有3.5万家左右,相关部门建设了大数据平台,汇集了全省7800家重点排污单位的1.4万个点位自动监测数据,以及企业用电量数据、生产状态参数等。
“通过对比这些参数,就可以在线上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涉嫌弄虚作假的行为,然后根据这些线索进行监测检查。”谷树茂说。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步伐不断加快。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2023年以来,按照加快建立现代化监测体系的要求,生态环境部全力谋划推进监测技术装备的数智化转型。
今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标志着监测数智化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蒋火华举例说,在空气和地表水监测方面,通过开展国控站点数智化改造,让自动监测实现“无人运维”,现场运维频次和单次运维耗时将降低70%以上;让手工监测实现“智能采样+智能分析”,采用无人机等开展采样,分区域建设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集中承担水质样品分析任务,采样耗时、人员投入和运输成本将节约50%以上。
锻造数智化核心竞争力:让监测更“耳聪目明”
能定位、导航和避障,还能精准判断路面上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自行确定最优清扫策略……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26届中国环博会上,一款名为“睿车”的路面清扫机器人,以其小小身段、大大能量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身展会的“双子座智能回收机”,可在24小时无人监控状态下实现建筑垃圾、厨余垃圾以外的生活垃圾智能分类……
琳琅满目的AI产品和解决方案背后,人工智能正“拥抱”环保产业,赋能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环境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远程运维装备,加快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含量高、数据资源多,对人工智能应用有着迫切的业务需求,也能为人工智能部署落地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蒋火华说,目前,DeepSeek已在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不少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初步应用。
例如,浙江加快建设生态环境行业领域大模型,迭代“生态环境大脑”,集成生态环境监测各类数据,构建智能问答、智能问数智能体。
辽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里,在自动传送系统控制下,采样瓶自动上线、检测、下线,经过“AI医生”检测,一份份送检水样本的“体检报告”呈现在中控电脑屏幕上……
“这套国产全自动AI水检系统自去年3月投用以来,不仅实现水质检测效率指数跃升,更开启了24小时全天候‘智慧检测’新模式。”该中心分析部副部长杜治舜告诉记者,他们还可以通过手机“云端”下达指令,让实验室成为可无人值守的“黑灯实验室”。
特别是在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面对紧急加样的需求,“AI医生”更能彰显其优势,为应急决策提供及时、精准的数据支持。
“新技术让环境执法从原本的‘人防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技防优先’,提升了执法的精准性。”不少生态环境保护一线执法人员深有感触。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京津冀生态率先突破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云路表示,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监测将以更明亮的“眼睛”、更灵敏的“耳朵”、更智慧的“大脑”,守护好祖国的大好河山。
文/张胜
(光明日报)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