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如果你在北京昌平区流星花园三区附近溜达,可能会注意到一片被围挡圈起来的绿地。别小看这块地——它可是未来科学城生态休闲公园东小口片区(一期)的核心区域,官方最新消息显示,2025年6月底前这里将变身京城北部最懂"全龄友好"的郊野公园。今天就带大家提前云游这个被回天地区居民念叨了三年的宝藏地块。

‌从造林地到全龄乐园:一场跨越13年的绿色升级‌

站在北清路向南望,眼前357亩(约23.8万平方米)的场地在2012年还只是片平平无奇的平原造林区。你懂的,那种"种完树就当完成任务"的常规操作。但昌平区政府显然不满足于此——今年4月官方回复网友咨询时透露,正在进行的园路修缮和地被补播,其实是在下一盘"全龄友好"的大棋。



话说回来,这个选址确实精妙:东接文创气息浓厚的文华路,西靠居住密度爆表的流星花园三区,北邻未来科学城的科创走廊,南边直线2公里就是回龙观生态休闲公园。这种"左手科研,右手生活"的区位,简直就是为打造15分钟品质生活圈量身定制。

‌全龄友好的秘密:当健身器材遇上野生花海‌

公园设计团队显然深谙"众口难调"的痛点。篮球场、乒乓球台这些标配自然少不了,但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个带专业地胶的广场舞专区——要我说,这可比很多小区用停车位改造的跳舞区贴心多了。对了突然想起,儿童活动区的彩虹沙坑和攀爬网设计,据说灵感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环境心理学研究。



不过千万别以为这就是个运动主题公园。那些蜿蜒在原生林间的透水混凝土步道,故意留出的野花生长区,还有用废弃树干打造的休憩廊架,分明在提醒我们:自然生态才是这里的主角。想象下这样的场景——老爷子在紫藤花架下耍太极,年轻人在标准尺寸羽毛球场挥拍,熊孩子们在游戏平台疯跑,而所有喧闹都被层层绿植悄然吸收,这种动静分明的空间魔法,大概就是设计师说的"人工设施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吧。

‌与回龙观公园联动:京北将现最大"绿色拼图"‌

要说这个公园最聪明的设计,莫过于它与回龙观生态休闲公园的"CP组合"。两者直线距离不过1.5公里,通过绿道系统串联后,相当于给周边居民送了张总面积超千亩的"绿色通票"。骑行爱好者可以从流星花园三区南门出发,沿着文华西路新修的林荫道,十分钟就切换进完全不同的自然场景。



更妙的是地形设计:东小口片区保留了原有林地的高差变化,那些起伏的草坡和观景台,正好与回龙观公园的湿地景观形成互补。等2025年夏天正式开园,带着帐篷在樱花谷扎营的市民,抬头就能看见未来科学城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烁——这种"半城半野"的视觉张力,在北京近郊公园里还真不多见。

‌施工进度追踪:2025年盛夏之约‌

虽然现在围挡里还是工地状态,但据现场工程负责人透露,主体绿化早在2023年就完成了80%。眼下正在攻坚的是那个环形智能健身步道——听说过能记录运动数据的物联网灯杆吗?这玩意儿要跟市民的健身手环联动,想想就科技感爆棚。不过传统派也别担心,他们特意保留了东南角的原生槐树林,那些三人合抱的老树,树龄可比在场任何人的爷爷都大。 (www.r061.com)



突然想起去年探访回龙观公园时,那片绿荫下的广场舞队伍,活力满满的老人们把《最炫民族风》跳出了百老汇的气势。等东小口公园开放后,两个公园的广场怕是要展开battle了吧?不过说正经的,这种"全龄友好"设计或许真能解决公共空间的时间分配难题——早晨属于晨跑族,上午留给遛娃家长,午后是退休族的社交场,傍晚又变成打工人的解压圣地。 (m.ozhvw.com)

‌周边居民怎么说: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公园传说‌

在流星花园三区住了八年的张阿姨,每天买菜都要绕道工地外围"侦查"进度。"我们家孙子从幼儿园小班等到快上小学,总问我沙坑里的滑梯装好了没。"而住在文华路程序员公寓的小王更关心篮球场:"现在想打球得坐五站公交去生命科学园,等这公园开了,下班就能组队3V3。"



不过也有挑剔的声音。住在公园西侧的摄影爱好者老赵就担心:"千万别搞那些艳俗的景观灯,我们拍星轨的就指望这片北京难得的暗夜公园了。"这话倒是提醒了我——在官方效果图里,确实看到了星空观测区的标注,或许昌平文旅局这次真要给市民送份天文浪漫大礼?

站在2023年的秋天遥望2025年盛夏,这片土地正在经历最后的蜕变。当推土机的声音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孩子的欢笑、篮球撞击地面的节奏、广场舞音乐的律动,还有晚风穿过白杨林的沙沙声。或许这就是城市更新的最佳注脚——不是推倒重来的傲慢,而是让每个年龄层都能找到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对了,如果你也期待这个公园,记得2025年6月带着这份攻略来打卡,我赌你会爱上那些藏在智能设施背后的,最本真的草木芬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