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云游四海,留下无数动人诗篇。其在泰安的行迹,虽历经千年岁月冲刷,却在文献典籍与地理考证中逐渐清晰。通过刘传录等学者的深入研究,结合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我们得以重新勾勒出李白在泰安的生活轨迹与创作脉络。

寓居乾封城,耕种龟阴田

在泰安行迹中,乾封城是李白生活的重要据点。唐代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开元二十五年敕令规定,外乡人李白一家仅有他一丁,可分得百亩田地。而龟阴田,这片位于乾封县城北、泰山以南汶河流域的土地,正是官府按规定分配给乾封县户籍人员的耕地 。李白在《寄东鲁二稚子》中深情写道:“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诗中提及的 “东鲁”,结合地理与历史考证,所指正是汶水之滨的乾封城。此地的龟阴田与汶阳川,在诗句中以互文见义的手法,展现出李白在此耕耘生活的场景。且鲁国曾在龟阴田附近筑谢过城纪念,其位置在今泰山区泰前街道办事处东、西(谢过)城村,与乾封城的紧密关联,进一步印证了李白寓居乾封城、耕种龟阴田的事实。


徂徕山隐居,“竹溪六逸” 之乐

寓居乾封城期间,李白常前往徂徕山隐居。唐开元年间,他与孔巢父、韩准、斐政、陶沔、张叔明等人隐居于此,号 “竹溪六逸”。徂徕山山清水秀,竹影摇曳,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隐居环境。他们在竹林中酣酒纵歌,谈诗论道,逍遥自在。这段隐居时光,不仅让李白远离尘世喧嚣,更在与友人的交流中激发了创作灵感,其诗歌中豪迈洒脱的气质,或许就源于此段在徂徕山的悠然岁月。

登临泰山,留下瑰丽诗篇

泰山,这座雄伟的 “五岳之首”,自然也留下了李白的足迹。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四月,李白从故御道登上泰山。在攀登过程中,他被泰山的雄伟壮丽所震撼,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豪放飘逸的笔触,创作了《游泰山六首》。“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生动描绘出泰山御道的开阔与山势的险峻;“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又展现出他站在泰山之巅,胸怀天下的豪迈气概。这些诗篇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美,更是李白精神世界的写照。

汶河石门送别,情谊长存诗中

汶河上的石门,位于今天北阳关村和颜谢村之间,是汉武帝修建的水利设施,也是沟通汶河两岸的重要通道。此地独特的地理地貌与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描述高度契合。诗中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记录了李白与杜甫在此地的依依惜别之情。站在石门闸上,李白看着泗水县的生机(唐代新泰县省,徂徕山前属于泗水县),望着徂徕山的黛青,与杜甫把酒言欢,这一别后的思念与重逢的期盼,都化作了不朽的诗句,流传千古。

从寓居乾封城耕种龟阴田,到徂徕山隐居与友人谈诗论道;从登临泰山留下瑰丽诗篇,到汶河石门送别挚友,李白在泰安的每一处行迹,都承载着他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寄托。这些行迹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更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通过对李白在泰安行迹的辩考,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与创作,也让我们对泰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