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游新闻针对广西河池市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江洲长廊钟乳石被刻“到此一游”一事进行了报道。

4月29日,有网友发帖爆料称,这座发育于二迭系可溶岩地层中的“世界第一长洞”目前已禁止进入。4月30日,凤山县自然资源局和公园管委会回应上游新闻记者称,消息属实,此举是为保护钟乳石洞穴。管委会工作人员透露,刻字人员仍在查找中,目前案件已移交给执法部门处理。

这个被称为“世界第一长洞”的自然奇观,在人类文明尺度下需百万年才能形成的钟乳石表面,被几秒钟的机械刻划永久毁容。这场自然与文明的暴力对话,再次将"到此一游"的国民劣习推向舆论场中心。

从长城墙砖到敦煌壁画,从西湖柳树到黄山松柏,“到此一游”的刻痕如同文明肌体上的疤痕,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肆意蔓延。刻字者用刀刃代替笔墨,将自然遗产转化为个人的留言板,完成了一场荒诞的文明降维。

这种刻字留名的陋习可追溯至古代文人题壁传统,但已异化为现代版的“ vandalism”(破坏公物行为)。2013年,埃及卢克索神庙惊现"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中文涂鸦;2018年,四川黄龙景区钙化池被游客踩出数万个脚印;2020年,八达岭长城恢复开放首日就出现新刻字。如今凤山钟乳石事件再次证明,这种野蛮行径从未消失。

这种文化暴力折射出集体无意识的认知错位,在故宫铜缸刻字的游客,在峨眉山舍身崖留名的驴友,他们的行为逻辑共享着相同的文化基因,将公共空间视为可任意支配的私人领地。这种认知源自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维残余,又在现代消费主义“我消费故我存在”的异化中发酵。当旅游变成打卡竞赛,文化朝圣异化为占有宣言,世界遗产便沦为自我标榜的背景板。

钟乳石的形成需要数万年,破坏却只需几秒钟。凤山溶洞被刻字后,当地不得不封闭这一地质奇观,让所有游客为个别人的无知买单。这种行为背后暴露的是三重文明缺失:一是对自然遗产的敬畏心丧失,将亿万年造化当作个人留言板;二是规则意识淡薄,明知未开发区域禁止进入仍要擅闯;三是极度自我中心,用破坏公共资源的方式满足虚荣心。正如网友评论:“这些人不是在旅游,而是在给整个民族丢脸。”

尽管《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故意损毁文物可处拘留罚款,《刑法》也有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但现实中惩戒力度远远不够。2019年三名游客在贵州潜龙洞踢断钟乳石仅被罚款500元,相较于数万年的自然损失,这样的惩戒无异于隔靴搔痒。相比之下,美国黄石公园对破坏地热景观者最高可判刑6年,意大利对斗兽场刻字游客开出2万欧元罚单并追究刑事责任,这些严惩措施值得借鉴。

凤山溶洞的封闭是一个警醒,如果继续纵容这种野蛮行径,未来我们的后代或许只能在博物馆里观看钟乳石标本,在历史影像中寻找未被破坏的自然奇观。

当我们凝视那些被伤害的自然奇迹时,看到的不仅是某个个体的失范,更是某种精神创伤。治愈这些创伤的药方,藏在更深刻的文化自觉、更完善的法律体系、更智慧的治理创新之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