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给我发了个某自媒体的视频,该自媒体用美乌刚刚签署的《矿产协议》,来抨击之前支持乌克兰的人声讨美国利用该协议勒索出卖乌克兰是子虚乌有;同时声称自己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看透这一切。
这种纯纯的马后炮美吹真的让我破防了,因为2月28日泽连斯基在白宫遭到羞辱时的矿产协议,与前天签署的矿产协议是完全不同的内容。泽连斯基之所以被羞辱,就是因为他拒绝签署那份出卖乌克兰安全和未来的一纸协议!
关注我的都知道,我是条美狗(我认为这是褒义词),我支持乌克兰。但我绝对不是美吹!所以今天就美乌最新签署的矿产协议,来聊聊俄乌战争未来的走向,以及特朗普的真实目的!
重建基金,本质还是矿产协议
2025年4月30日,美国与乌克兰正式签署了《矿产资源合作协议》,设立“重建投资基金”,并承诺以乌克兰自然资源的未来收益换取战后重建资金与长期经济合作。这项表面上聚焦于矿产开发的经济协议,实则隐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意图,对俄乌战争的走向以及美国对俄罗斯战略的再定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该协议的核心,是用乌克兰关键矿产未来收入的50%作为对美国重建支持的回报。资源,尤其是锂、稀土、钛等对全球能源转型和军工产业至关重要的矿产,成为美乌战略合作的纽带。
尽管协议没有包含乌克兰所要求的明确军事安全保障条款,但它实质上是美国对乌克兰国家存在的一次“经济背书”,是一种“资源质押换重建”的结构性承诺。这意味着,只要该协议有效,美国在政治上无法允许乌克兰作为国家“消失”或被瓦解,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安全绑定。
因此,该协议某种程度上阻止了“乌克兰崩溃论”的路线发展,标志着美国不会完全放弃乌克兰这个前沿缓冲国家,而是通过经济深度绑定实现“战略稳固”。
美国军援
特朗普的外交策略历来强调“交易型现实主义”而非意识形态对抗。此次协议的签署,某种程度上正是他“做成一笔大生意”的体现。该协议的签署为特朗普施压布丁提供了新的筹码。
接下来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为了保护美国在乌克兰矿业和重建中的投资,美国可能对俄罗斯采取新的、不以皿煮为名、而以“破坏经济秩序”、“抢掠资源”为由的制裁方式。这种非意识形态的制裁方式,更符合特朗普“强硬交易”式逻辑。
2. 美国可能对俄罗斯释放出明确信号:如果愿意撤军或签署停火协议,部分西方制裁可以放缓,甚至为俄方开放某些市场机会。这个逻辑与1970年代的“石油换市场”模式类似。
3. 特朗普团队可能主导一个“现实主义版本”的和平谈判框架:允许部分地区维持现状、暂停战斗,以便美乌矿业合作顺利展开。这种框架的核心是:”不彻底打败布丁,但要阻止战争升级和经济失控“。
从俄罗斯角度看,此协议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警告:乌克兰正在从“军事前线”转向“美欧经济附庸”,而非回到俄语世界。对布丁而言,这至少带来三个挑战:
1. 布丁一直宣称乌克兰是被西方“利用”的棋子,而协议的签署表明:乌克兰正在用资源主动换取发展,这种“自主交易”削弱了布丁所宣扬的“被操控论”。
2. 乌克兰的矿产多集中在顿巴斯和第聂伯河流域一带,部分地处俄占区。若俄罗斯无法在外交或军事上阻止协议实施,它将失去对黑海—东欧资源走廊的地缘控制力。
3. 布丁可能考虑破坏关键矿区或基础设施,以阻止该协议的落实。但这会引发与美国利益的直接冲突,代价极高。更可能的,是俄罗斯转向间接破坏,如支持内部破坏、煽动乌克兰政局不稳,试图拖垮乌克兰的执行能力。
侵略者
另一个更深远的问题是:该协议是否意味着乌克兰正式放弃收复全部被占领领土?
表面上,协议没有涉及领土让渡;但实际上,重建基金的收益计算、资源投资范围,是默认“事实控制线”作为基础的。这意味着:
美国和乌克兰的合作,将优先在乌克兰现行控制区展开;
被俄占领的矿产区(如卢甘斯克北部、顿涅茨克东部)将被“暂时搁置”,以避免激化冲突;
如果某片地区长期无法控制,乌方可能通过条款重写或收益替代,实际上默许其“暂时性丧失”。
这无异于承认“战争未完全胜利的前提下的经济恢复”,是一种“现实主义领土割让”。
取自网络
未来的俄乌战争,可能不再以军事进攻为主要焦点,而是转向围绕矿区、能源走廊、重建基金展开的“经济对抗战”。美国不一定需要再提供大量军援,而是用金融和资本控制战争的节奏。
乌克兰最终是否能赢得这场战争,或许不取决于战壕前线的硝烟,而在于谁控制了地底的锂、石墨与稀土。
从现实分析,这份协议虽然未必构成严格意义上的“敲诈”,但确实带有明显的“特朗普式勒索交易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对乌克兰是一种高度不对等的压制与利用。
战争状态下的逼签——弱国无选择
乌克兰仍在被俄罗斯侵略、大片领土被占、国家财政几乎破产的极端困境中签下协议,而美国则用“停止军援”的威胁作为谈判背景。泽连斯基曾在2月白宫拒签草案时直言:
“我们不准备出卖国家未来。”
要军援?先交出未来资源的50%。这更像是救命钱的高利贷,而非无条件援助。
特朗普团队在白宫羞辱泽连斯基
虽然协议承诺收益用于乌克兰重建,但美国显然在掌握着基金结构、监督权与矿产开发主导权。这种资源换金钱、金钱换主权保障的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用强势资本锁死一个弱国未来命运的殖民性安排。
这不是互利的合作,而是“你无路可退,所以你必须接受我开的条件”。
特朗普多次公开表示“不想给‘免费的援助’”,主张让乌克兰“自己付钱”来换安全。这种赤裸裸的交换逻辑,虽然合法,却违背了国际援助中最基本的“同盟道义”。
他用的不是枪,而是矿:“你要想活命,得给我资源。”这难道不就是一种更高级的胁迫?
不过从法律角度,该协议更接近“不平等条约”,而非“犯罪意义上的敲诈”。
通俗的说:
“特朗普以撤军援为威胁,逼迫乌克兰将关键矿产未来收益质押给美国,以达成一项服务其自身战略与商业利益的协议。”
这种行为不是黑帮那种“你不给我就砸你店”的敲诈,但却是帝国时代那种:“你若不跪下,我不会拉你一把”的交易性压迫。
这是一场不带刀的抢劫,披着协议外衣的地缘收割
如果说拜登政府试图“援助乌克兰赢得战争”,那么特朗普的思路更像是“让乌克兰输得对我有用”;
与其说是帮助,不如说是在乌克兰死亡线上做的一笔强买强卖;
这不是“敲诈”一个人,而是用超级大国身份勒索一个国家的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乌克兰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虽然代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