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

“沿着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台阶拾阶而上,所走的每一步,都心潮澎湃,仿佛能触摸到共和国跳动的脉搏,能听见历史长河在此处激荡的回响……”4月28日下午,汪敏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

此时,他刚刚以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完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汪敏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

汪敏,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镇外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所在的村子,村域面积4.1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000余人。不到十年时间,外灶村从曾经的“土窝窝”成功突围,这其中,汪敏的故事值得跟大家讲一讲。

“给外灶一个机会,还美丽乡村一个惊喜!”

书院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外灶村在各村中处于中游水平。2017年,外灶村开始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时期,村民们对新上任的汪敏满怀期待。

“我们也在思考,外灶村不能再沉寂下去了,这里位于临港核心功能区,附近还有书院地铁站,临港大道穿境而过,路网畅通,河网密布,这么优越的条件,用不好就可惜了。”身为外灶村的“大家长”,汪敏天天琢磨着“要干点事情”。

村“两委”班子成员讨论后,一致决定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把内功修炼好,那就先从争创上海市级美丽乡村开始吧!

“机会都是争取来的!”汪敏讲话很是干脆、利落,“当时,我们有位驻村指导员,是上海市文旅局的同志,创建美丽乡村是市农委的工作,我想到文旅局跟农委一栋楼办公啊,就让驻村指导员牵线,争取到了给农委领导自荐的机会,就跟当年北京申奥喊出的口号‘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惊喜’,我说‘给外灶一个机会,还美丽乡村一个惊喜’。”

2018年,外灶村开始行动起来,先以文化振兴的思路,建起了“外灶记忆馆”。汤婆子、台钟、粮票、立功奖牌、行军包……“这些老物件都是村民捐赠的,镇馆之宝当数苏云将军的委任状,我们每年还会更新馆内的藏品。”汪敏兴致勃勃介绍着,“记忆馆”激发了外灶人的进取心,也为争创上海市级美丽乡村打下了群众基础。


外灶记忆馆

上海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成功后,汪敏又制定了下一个“小目标”——上海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如果说美丽乡村示范村更侧重于颜值的话,乡村振兴示范村就要看重产业了,要看老百姓的收入有没有提高,说白了,就是要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

“为老百姓挣钱的事,一定要紧紧抓住!”

“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种植习惯,一年到头,一茬水稻,一茬小麦,靠这个能富裕吗?难!”汪敏想着,要想富,得改变思路。多番讨论下来,决定种植花卉,“花卉是美丽事业,不光提升颜值,还能给农民带来实打实的收入。”

说干就干。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汪敏以其担当和执着,为外灶村积极引进占地面积约80亩的高标准花卉基地。他又充分发挥自身从事过花卉产业的经验,创造性形成了以村集体为主体的管理经营新模式,实现村民就业和增收。


占地面积约80亩的高标准花卉基地。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花卉基地雇了不少村民在这里干活儿,在家门口就多了一份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这实在是一件让汪敏深感欣慰的事儿。

在外灶村,由3幢村集体旧厂房改造而来的“科创田园”尤为亮眼。这是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临港浦东新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外灶村结对,共同开发而成。村集体投入集体建设用地,新经济发展公司投资1600多万元,打造成集招商引资、都市田园办公新场景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新地标。

截至2024年底,项目整体已累计引入注册企业近500家,注册资本达232亿元,产生经济贡献1.3亿余元,为村集体贡献了243万余元收入。“杭州有‘六小龙’,我们也希望能培养出‘外灶六小龙’。”对此,汪敏踌躇满志。

“常有人说我‘掉钱眼儿里了’,天天就琢磨着怎么挣钱。”汪敏自我调侃道,“只要是能为老百姓挣钱的事,那我一定不会放过,得紧紧抓住了。”


外灶村“科创田园”

的确,外灶村开创乡村商业发展新路径,打造的“科创田园”项目、“花卉基地”项目、“书院工坊”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近460万元收入。通过建立培育造血机制,村集体固定资产实现跨越式增长,累计增长达5300万元。2023年,外灶村在及时发放村民耕地流转费、各种福利的情况下,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分红总金额超过82万元,单户人家可以拿到800元以上。

60多岁的村民周老伯感慨道:“去年村里第一次给我们现金分红,今年又给我们发放新年大礼包,真是建村百年头一遭啊!”

“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时代的合伙人!”

近年来,外灶村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上海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上海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上海市文明村等多项荣誉,还入选“上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线路”,成为“生态临港,休闲出游新选择”的必经之地。


外灶村风光

为了打造“时髦”乡村,搭建消费新场景,“科创田园”里引进了品牌咖啡店“一尺花园”。“这是‘村长推荐’的点位之一,带有‘外灶村’字样的湖畔咖啡,是我们的限定款。”汪敏介绍,近日,村“两委”班子盘点了域内的优质餐饮店,打造了乡村IP“外灶小枣”,并设置了系列“村长推荐”导示牌。

“科创田园”马路对面,是一家名为“礼三照”的民宿。“民宿主理人叫祝美欣,今年36岁,是我们外灶村村民,最近她又新开了一家餐厅,叫‘礼三照小厨’,店里的招牌美食是海鲜面。你看!‘村长推荐’牌已经挂在店门口了。”汪敏指着路边的招牌给记者介绍道。

前两年,祝美欣眼看着家乡越来越美,萌生出返乡创业的念头,“刚好我家在这边有一栋老宅,回去和姐姐一商量,我俩一拍即合。”“礼三照”,谐音“里三灶”,跟原地名相呼应。整个民宿装修风格中式典雅,虽然开业时间不长,但生意还不错,周末和节假日时常满房。


礼三照民宿

在祝美欣眼中,现在的外灶村是四代同堂的理想港湾。“奶奶在村里的综合为老服务家园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父母在科创田园重燃了工作的激情,孩子们在社区书院快乐成长,我也在返乡创业的路上不断前行。”

如祝美欣一般,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越来越多。村委会主动为村民承担起中介的角色,“村里空置的民宅,以前一套宅子租出去,一年也就三五万,现在最便宜的都要一年十二万。”

“我时常告诫同事们,村集体的利益、村民的利益,我们一定要守好了,要让每一位村民成为时代的合伙人,切身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成果。”汪敏语气坚定。

去年底,汪敏受邀作为公众代表参与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深度参与《关于进一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研究,为全市集体经济发展贡献基层智慧。

如果你去外灶村,田间地头时常能看到汪敏的身影。“如果哪天轮到我休息,在家也坐不住,不到村里转转,心里就不踏实。如果说我深爱着这片土地,那太过肉麻了,但心里真的有种时时放心不下的感觉。”


外灶村一隅。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如今的外灶村,移步易景,一河一路一风景,一宅一田一风情。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乡村的道路上“长满了人”。

“乡村,最重要的就是‘有人来’。”采访中,汪敏发出诚挚邀请,“不管是‘头回客’,还是‘回头客’,我们都热烈欢迎到外灶村来看看。”(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外灶村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