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届美国政府上台以来,特朗普就把“美国优先”挂在嘴边,而关税政策则成了他打压对手、保护本土产业、彰显强硬立场的重要手段。从2018年起,他陆续对中国等多个国家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掀起了一场全球贸易战。可如今几年过去,受伤的却是美国普通百姓。



一、玩具涨价、货架变空,关税苦果先砸孩子头上

最近,美国玩具协会就发出警告:在美国市场销售的玩具中,近80%都产自中国。如果美国继续提高关税,玩具价格势必上涨,部分厂商可能因承担不起成本被迫停产,重要节日购物季也会受到影响。



特朗普本人在4月30日的白宫内阁会议上,也不得不松口。他坦言,如果继续征税,商店货架可能越来越空,孩子们过去能拥有30个玩具,现在也许只能买到两个,而且还贵上几美元。



这番“实诚话”引来美国媒体一片嘲讽。《纽约时报》就讽刺说:“为了所谓更大的利益,美国的孩子今年只能‘将就’。”这句话听起来不光讽刺,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美国老百姓原以为这场贸易战是为了国家利益,结果到头来,最先埋单的竟然是自己和孩子。



二、关税影响远不止玩具,几乎波及美国人衣食住行

玩具只是冰山一角。美国智库“凯托学会”的副总裁斯科特·林西科姆在社交媒体上评论:“现在你把服装、鞋子、食品、家电、消费电子产品、能源、建筑材料等等都考虑进去,你就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美国人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商品,尤其是价廉物美的日用品,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当这些进口商品被加征高关税,企业要么选择涨价、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要么直接减少供货、甚至停产。结果就是,商店里的货架逐渐空荡,商品价格直线上涨。



三、美国民众的生活压力悄悄加码

彭博社的记者彼得·埃尔斯特伦在采访中指出,尽管特朗普政府一再强调,“美国民众不会承担关税成本”,但现实是,最终为这场贸易战买单的正是普通消费者。



一位美国顾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额外费用越来越多,我真的很不满。”还有人感叹:“短短一年,物价的变化太吓人了。”美国教育资源公司首席执行官里克·沃尔登伯格则直言:“特朗普说我们必须‘吃药治病’,但我们吃下去的,根本不是药,而是毒药。”



四、美国商界和经济学者集体反弹

美国不少企业和智库早已对滥施关税提出过预警。美国玩具协会、美国鞋业协会、零售联合会等多个行业组织,都多次公开呼吁政府慎重行事。

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这场贸易战并非一场“你死我活”的对抗,而更像是美国人自己给自己设的陷阱。加征关税无非两条路:

要么涨价,消费者买单

要么减少供应,商品缺货

而无论哪一种,最终都会影响美国本土市场的消费活力,拖累经济发展。

更糟糕的是,美国本土制造业本身产能不足、人工昂贵,根本无法短时间内取代被关税挡在国门之外的中国制造。这就意味着,涨价和断货成了无法避免的现实。

五、政治豪赌的代价,民众成“冤大头”

特朗普之所以敢大搞关税政策,背后是为了向选民展现他“强硬抗衡中国”“捍卫美国利益”的姿态,顺便也能拉拢部分产业工人和本土商人。但这场政治豪赌的代价,最终却是普通美国老百姓在默默承担。

从最初的钢铝、洗衣机到如今的玩具、日用品、食品,美国民众发现生活成本越来越高,选择越来越少。而一旦消费市场萎缩,反噬的将是美国自己的经济。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美国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民众储蓄率下滑,家庭负债创下新高。这一切,都与关税政策脱不了干系。

六、贸易战的真正输家

特朗普曾多次声称,关税是中国“埋单”,美国能因此大赚一笔。但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大部分关税其实是由美国进口商直接支付的,这些进口商为了保住利润,只能通过涨价转嫁给消费者。

所以,真正的输家既不是中国,也不是特朗普口中的“外国对手”,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美国家庭。

七、结语:高调开战,悄悄吞苦果

如今,贸易战已经打了六年,表面上特朗普和美国政府依然高调叫阵,宣称胜利在望,可背地里,美国商界和老百姓正被这场战争折腾得苦不堪言。

正如《纽约时报》讽刺的那样:“美国孩子被告知,今年他们只能将就着拥有更少的玩具。”这句话,几乎可以作为当前美国贸易战困境的最佳注解。

高举“美国优先”大旗,最终却让美国人自己吞下了高物价、货架空荡、消费低迷的苦果。等到真正反思那一天,恐怕代价已然巨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