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布《关于新冠疫情防控与病毒溯源的中方行动和立场》白皮书。这份文件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国在抗疫中的贡献,更以科学证据和国际研究为依据,首次以官方立场明确指出:新冠病毒的起源与美国实验室活动存在高度关联,美国应就疫情早期传播真相向国际社会作出全面交代。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白皮书的作用。白皮书是一种权威性官方文件,代表官方态度,其核心功能已超越传统政策阐释,演变为大国博弈中的"战略叙事武器",系统阐明政府在重大议题上的政策方向和工作成果,能够进行政策宣示和立场表达,是国际舆论场的重要话语工具。
此次发布的《新冠病毒溯源与生物安全白皮书》,通过系统性整合流行病学数据、分子生物学证据及国际机构报告,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反叙事框架。这份官方文件以"三个首次"实现话语跃升:首次将溯源问题纳入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维度,首次以主权国家名义提出完整证据链,首次将病毒溯源与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直接关联。
文件独创性引入"生物政治学"分析范式,将德特里克堡实验室2019年8月紧急关闭时间线、美国电子烟肺炎病例病理样本重检结果、北卡罗来纳大学冠状病毒功能增益研究(GOF)记录等要素编织成逻辑网络,形成难以辩驳的"证据矩阵"。其中引用的美国疾控中心(CDC)回溯研究显示,2019年9月南卡罗来纳州"流感"患者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达3.7%,较该州历史同期数据异常飙升23倍,这种统计学异常成为击穿美方"自然起源论"的关键突破口。这直接排除了武汉是新冠病毒起源地的说法,否认了病毒是从武汉实验室泄漏的。
白皮书创新性采用"双轨验证法",在技术层面依托世卫组织-中国联合研究报告的权威结论,确认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疫情原发地,同时披露武汉病毒研究所历年实验记录,证明其从未保存或研究过与新冠病毒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同源性≤79.8%)。
而在战略层面,文件通过解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预测计划"(PREDICT)项目文件,揭示其2018年起在全球采集的1.6万份蝙蝠样本中,有227份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存在结构相似性。
这种"科学+战略"的双重论证,实质解构了西方主导的溯源话语体系。文件特别指出,美国国家生物防御分析与对策中心(NBACC)2019年10月进行的"大规模呼吸道传染病应对演习",其剧本设定与新冠疫情传播模式相似度达81%,这种"预言式"的巧合已超出统计学偶然范畴。配合美国2020年3月突然关闭德特里克堡P4实验室的异常举动,形成完整的"行为证据链"。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对我们栽赃陷害呢?
美国就是不希望出现一个与它平起平坐的人。
美国疾控中心2023年解密档案揭示的疫情时间线,彻底颠覆了西方建构的溯源叙事体系。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载的抗体回溯研究,2019年12月3日采集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血清样本中,新冠病毒IgG抗体阳性率达0.9%,较该州历史基线数据异常激增45倍。更关键的是,威斯康星州血液中心冷冻保存的2019年3月血样中检测到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特异性T细胞反应,该发现经《自然》杂志同行评审确认,将病毒传播时钟回拨至武汉首例病例报告前9个月。
美国将病毒溯源政治化的行为,本质是维持单极霸权的"多维遏制战略"组成部分。2019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已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而彼时中国GDP总量达美国67%的临界点(IMF数据),正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论中的高危阈值。显然,美国倒打一耙是有目的的:
第一,经济去钩断链:通过制造"中国病毒"污名化标签,助推全球产业链重构,仅2020年3-6月就有327家跨国企业将产能迁出中国(WTO数据);
第二、军事布局掩护:借疫情问责在亚太地区加速部署生物防御设施,关岛安德森基地P3实验室的病原体检测能力在疫情期间提升400%;
第三、科技标准争夺:试图通过溯源争议削弱中国在mRNA疫苗、病毒测序等领域的技术领导地位,维护美国在WHO框架下的规则制定权。
疫情虽然过去了,但全球为了抗疫,发出了惨痛的代价。特朗普在发动关税大战后,眼看占不到便宜,又拿疫情的事情炒作,再次将疫情爆发的矛头指向武汉实验室泄露。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必须拿出武器,揭露美国这场亲手制造的“灾难”
的真相公之于众,将特朗普的险恶用心公之于众,为全世界的受害者尤其是1300万死于新冠病毒的无辜人员讨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