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凌晨6时24分,成都黄田坝机场的塔台记录仪显示,编号36002的灰色战机收起起落架完成第17次试飞。这架被外界称为"空中巡洋舰"的歼-36六代机,在未配备护航机的情况下完成2.5马赫极速测试,而就在两个月前,沈飞代号"雪鸮"的另一款六代机已实现连续5天高强度试飞。这种双线突进的研发节奏,使得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推进两款六代机的国家,首架量产型预计2028年交付部队,比美国NGAD项目进度提前至少5年 。




技术验证速度的突破体现在多个维度。歼-36在2025年3月的试飞中展示出三台WS-15发动机协同工作能力,其推力总和达41吨,使战机在携带10吨武器载荷时仍能保持1.8马赫超音速巡航。这种"动力冗余"设计不仅为激光武器供电预留空间,更确保单发失效时仍可维持作战能力。而"雪鸮"采用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成功化解无垂翼布局的操控难题,在2月试飞中完成90度仰角机动,这种动作在五代机时代需要矢量喷口才能实现 。




工业体系的成熟支撑着试飞强度。成飞脉动生产线直接沿用歼-20的智能制造系统,使歼-36原型机产能达到每月0.5架,远超美国NGAD项目三年造1架原型机的效率。沈飞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风洞试验时长从1200小时压缩至400小时,这种虚拟验证手段让"雪鸮"的气动外形迭代速度提升300%。两型战机均实现100%国产化率,从超材料蒙皮到量子加密数据链,关键部件摆脱外部依赖 。




作战指标的重构正在颠覆传统认知。歼-36配备的分布式孔径系统可同时追踪320个目标,配合射程500公里的霹雳-17导弹,形成半径2800公里的"绝对杀伤区"。而"雪鸮"内置的6米弹舱可搭载8架攻击-11无人机,这种"母舰+蜂群"模式在4月演习中,成功瘫痪模拟敌方3个防空旅和2个预警机节点。美国《战区 》网站承认,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使中国六代机的威胁指数远超单机性能对比 。




与美国的进度落差引发连锁反应。特朗普政府虽在2025年3月高调宣布重启F-47项目,但其原型机仍停留在概念图阶段,而中国两款六代机已完成137项关键技术验证。更严峻的是,美国NGAD项目因供应链危机导致93%的零部件无法按时交付,波音公司承认至少需要7年才能解决发动机叶片裂纹问题。这种代际差直接反映在部署时间上——美军最早2040年才能获得首支六代机中队,而解放军可能在2030年前形成双机型作战体系 。
当歼-36第三次降落在黄田坝跑道时,距其首飞仅过去147天。这种"中国速度"的背后,是20年前就开始的预研布局——成飞曾提出8种六代机方案,对其中4种进行过低空验证,这种技术储备让工程团队能快速聚焦最优设计。而全产业链优势更显关键:哈尔滨某企业研发的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使发动机涡轮前温度突破2100K,这项指标直接决定六代机的超巡能力 。




两款战机的试飞轨迹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当你在手机屏幕前读到这些数据时,或许正有新型蒙皮材料在成都的实验室完成第900次耐腐蚀测试。这场跨越代际的空中竞赛,究竟会如何重塑未来战场?你心目中六代机的决胜关键是什么?点击评论区,用专业视角参与这场关乎制空权的深度对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