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村口抽旱烟,手里的草帽被西北风吹得直打转。“前儿还说趁着晴天抢插秧,这风刮得人都站不稳!”他望着田里歪歪扭扭的秧苗直叹气。
5月1日清晨,安徽北边7个县区的大风预警还亮着红灯,树梢被吹得哗哗响,货车司机老李最怕这种天,方向盘都攥出了汗。
南边可又是另一番景象,芜湖的王大姐出门买菜特意揣了把伞。“天气预报说江南局部有雷阵雨,咱庄稼人就怕这忽来的雨打坏了刚开花的棉花。
”她边走边嘟囔,远处天际线果然泛着灰青色。同一天,省气象台的高温提示又让淮北的麦农绷紧了弦:27到32℃的日头晒在灌浆的麦穗上,虽说催熟快,可万一接着来场雨,麦粒可就要在穗上发芽了。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未来几天的天气账,合肥的天气预报像坐过山车。
15天预报里,小雨、多云、晴天来回切换,巢湖的渔民老周看着手机直摇头:“都说‘立夏看夏’,这么乱的天,今年的收成到底啥样?”那边亳州的天气预报更叫人心里没底,39℃的高温预警挂在屏幕上,地里的玉米苗才刚破土,这么毒的日头能扛得住吗?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还在耳边,可眼下的天气却像脱缰的野马。
皖北的大风刮得塑料大棚哗哗作响,菜农们凌晨就得起来加固;皖南的雷阵雨专挑傍晚下,刚晾出去的油菜籽又得赶紧收回来。有经验的老农都说,往年五一还穿长袖,今年短袖都嫌热,这“秋老虎”咋提前来凑热闹了?
争议也在田间地头悄悄冒出来,有人说这是气候反常,得赶紧给庄稼补水;有人说老辈人靠天吃饭的法子该改改了,得多装些灌溉设备。可摆在眼前的现实是,淮北的小麦再有半个月就该收了,30℃以上的高温天晒得麦粒灌浆快,却也让收割时间变得紧张——万一突然来场雨,到手的粮食可就保不住了。
皖南的茶农更犯难,明前茶早摘完了,可眼下的高温让夏茶芽头长得快,偏偏雷阵雨频繁,采摘时机稍纵即逝。数据不说谎,去年同期安徽平均气温才25℃,今年直接蹦到30℃以上。15天预报里,全省超过一半的日子有降水或高温预警,这让靠天吃饭的庄稼人心里直发慌。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虽说有道理,可热过了头、雨下得乱,反倒是种折腾,就像人吃饭,七分饱正好,撑着了反而伤身子。我个人觉着,如今的天气就像个脾气不定的娃娃,咱们庄稼人既要顺着天时,也得备着后手。淮北的麦农该盯着天气预报抢收,皖南的菜农得把排水沟再挖深些,不管是大风、雷雨还是高温,提前准备总没错。
可话又说回来,这天气越来越让人摸不准,往后是不是该多学些科学防灾的法子?
毕竟老祖宗留下的经验是宝贝,可新的挑战也得有新的应对招儿。末了还是那句老话,庄稼人的日子跟天气紧紧拴在一块儿,只盼着这阴晴不定的天能稳当些。麦收能顺顺当当,秧苗能好好扎根,等到秋收时仓里满满当当,比啥都强。
至于这越来越反常的天气背后藏着啥门道,或许得咱们每个人都多留个心眼,毕竟保护好这片土地,就是护住了咱庄稼人的饭碗。麦收关键期撞上这天气,后面会不会有转机?没人说得准,但眼下每一场准备,都是给收成上份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