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晚7点多,D7987次动车刚出牡丹江站就不动了。



车厢里的人盯着窗外黑黢黢的林子,谁也没想到这一等就是4个多钟头。

手机屏幕亮了又灭,有人开始数天花板上的灯,数到第23盏时,广播终于响了——“前车故障,正在处理”。按理说,2个多小时就能到七台河西的车程,硬是熬成了“午夜马拉松”。

G907次的乘客更纳闷,他们听说是前车趴窝,可到底哪辆车故障、卡在哪儿,没人说得清。



车厢显示屏“晚点未定”四个大字,把人的心吊得慌,有大爷直叹气:“比牛车还慢,这动车咋开的?”夜里温度越来越低,穿薄衫的乘客直打哆嗦。列车员抱来几箱矿泉水,说“先对付着”,可大伙儿更想知道啥时候能走。

有人打12306客服,那边只说“登记反馈”,打市长热线的人也急眼:“这么多人困这儿,总得给个准信儿吧?”直到凌晨,车才慢慢启动,鸡西西站的乘客更糟心。几百人挤在站台,大半夜的没车坐,多亏当地调来了下班的大巴车,才分批把人送走。

有大姐下车直跺脚:“早知道带件厚外套了,冻得骨头都疼。”这事暴露出的问题可不小。



故障发生后,为啥信息一直不透明?乘客只能靠猜、靠问,铁路部门的应急通知咋就跟不上?再说物资补给,大冷天的,光发瓶水哪够?

老人孩子熬不住咋办?这些都该好好想想。看看其他列车的情况,G907次等了3小时,D7982次也没好到哪儿去。

大家都碰到“前车故障”的说法,可故障车具体啥情况,始终是笔“糊涂账”。有乘客吐槽:“现在坐火车都得备充电宝、厚衣服,这算啥事儿?



”铁路系统这么大,有点突发状况能理解,可处理方式得跟上。及时通报信息、做好后勤保障,这些都是该做的事儿。

我个人觉得,铁路的“高效”不该只体现在正点率上,应急时的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更能看出真本事。

这次滞留给大家提了个醒,假期出行得多个心眼。但更关键的是,相关部门得反思:咋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要是下次再遇到故障,能不能让乘客少受点罪、少点焦虑?

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说到底,交通出行连着老百姓的心头事。车能跑得快很重要,遇到问题能处理得好、说得明白,同样重要。

出行遇突发不可怕,怕的是等不来一句“咱说明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