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大道的梧桐树还挂着新叶呢,江汉路的姑娘们早把短袖穿得哗哗响。
卖冰粉的摊子四月中旬就支棱起来了,连气象台都盖章——4月14日入夏,比老辈人记忆里早了快一个月!梧桐树的新芽还没舒展,大街上的遮阳伞已经开成花海,这季节错乱得像拍错了剧本。
哪晓得五一假期刚开头,天气就玩起大变脸!头天还热得黄鹤楼的游客直扇草帽,第二天江汉路就热成铁板烧,热干面摊子都改卖凉面咯,这天气谁顶得住?
第三天北风呼呼灌,汉正街的老板娘们急吼吼给短袖套上薄外套,光谷的小年轻翻出压箱底的格子衫,直念叨“昨天还嫌丑,今天真香”。
最揪心的是5月4日返程那天!白天还是小打小闹的雨点,晚上直接变成倾盆大雨,天河机场的应急雨伞刚摆出来就被借空,地铁延长运营的消息刚传开,自驾群里就炸开了锅——雨刮器能不能扛住?
高速会不会封路?
这种天气赶车,比上班打卡还让人慌神。
武汉伢都晓得,“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可今年这变天频率比翻书还快!前晌穿短袖啃冰棍,后晌就得套上长袖喝热汤,衣柜里的衣服一天换三回,比换季清仓还热闹。
小区里的爹爹婆婆直摇头:“活了七十年,没见过四月天热成六月,五月头又冷回三月的怪事。”菜市场的菜贩子最有感触。
高温那两天,黄瓜番茄卖得飞快,可一场降温下来,叶菜又开始抢风头。有个卖西瓜的大叔直叹气:“原指望提前入夏能多卖点瓜,谁知道天气说变就变,车里的西瓜现在堆成小山,愁死个人!”这天气就像任性的孩子,完全不管人间的生计。
更让人担心的是田里的庄稼。老家在蔡甸的王大哥说,他家的水稻刚插完秧,突然的高温让秧苗有点打蔫,好不容易盼来降温,又赶上大雨,也不晓得根系能不能扛住。“农谚说‘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现在这天气,完全摸不着规律,种地全靠碰运气了。
”他的话里满是无奈。这种过山车式的天气,到底是偶然还是啥信号?
气象专家说跟大气环流异常有关,可老百姓不懂那些弯弯绕绕,只知道穿衣服得随时备着四季行头,出门得揣着晴雨两用伞。有人开玩笑说,现在武汉人出门不是看天气预报,是看衣柜心情——短袖长袖齐上阵,晴雨伞缺一不可,活脱脱一个“移动衣柜”。但玩笑归玩笑,心里总有点不踏实。
提前入夏是不是意味着夏天会更长?
突然的降温会不会影响农作物收成?梅雨季会不会跟着提前?
这些问题像一团团迷雾,笼罩在每个武汉伢心头。毕竟,天气这事儿,跟每个人的日子都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个人觉得,不管天气怎么变,咱们老百姓还是得学会见招拆招。就像汉口的李阿姨,把除湿袋挂满衣柜,空调除湿模式开得足足的,下雨天照样把家里收拾得干爽利落。
她说:“天气难测,人总得有法子应对,活人还能让天气难住?”这话糙理不糙,面对琢磨不透的天气,咱就得有这股子随机应变的劲头。不过话说回来,这几年天气越来越反常,是不是该多留个心眼?
比如多种点耐旱抗涝的作物,出门多关注天气预报,家里备点应急物资。
虽然咱没法改变天气,但提前做好准备,总能少受点影响。你说对吧?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但咱武汉人啥没见过?当年的大洪水都挺过来了,这点天气变化算啥?
就是希望以后天气能稳当点,别再这么折腾人了。
毕竟,谁不想过个顺顺当当的日子呢?你对这反常天气有啥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