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蹲在地头吧嗒旱烟,眼瞅着天突然发灰,树梢开始狂抖——这才五月初,咋跟变天似的?手机“叮”地弹出预警,山东省气象台又发强对流黄色预警了,下午到夜间,大部地区要遭雷阵雨,菏泽、济宁这些地儿,雷雨时阵风能到8 - 10级,还可能下小冰雹。



前几天4月30号那次预警,潍坊、临沂那边就刮了10 - 11级风,局部下了冰雹,不少老乡家的棚架被掀,刚露头的庄稼苗被砸得东倒西歪,这才隔了两天,咋又来这么一出?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眼下正是春播关键时候,地里的玉米苗刚破土,西瓜苗才移栽没几天,这大风一刮,小苗根子都不稳当,冰雹要是砸下来,叶子都得烂成筛子。济南的王大姐早上出门就觉着天不对劲,“滴答”掉了两滴雨,赶紧把晾衣绳上的衣裳收了,“天气预报说今儿降水概率70%,还伴有6级阵风,晾出去准得淋透。”可对种地的老乡来说,怕的不是淋雨,是风雹砸庄稼。

青岛胶州的老张盯着自家刚灌浆的小麦直叹气,“去年就遭了一回雹灾,半亩地麦子减产三成,今年保险还没来得及买,这雹子要是再来,可咋办?

”这次强对流天,不光农田遭殃,海上作业、交通运输也受影响。

黄海中部阵风8 - 10级,渔船要是没及时回港,在海上可太危险了,还有路上的广告牌、棚架,风一吹容易晃荡,走在路上都得躲着点。“政府说要做好防范,可具体咋防呢?”临沂的李大哥挠头,“像我们种大棚的,虽说知道要加固棚舍,可手头就那点铁丝、塑料布,遇到这么大的风,心里还是没底。

”农谚说“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现在虽说还没到立夏,但这接连的大风冰雹,让老乡们心里直发慌。



有人说,该提前给庄稼上点“保险”,可也有人觉得,年年买保险花钱,万一没灾没难,钱不就白花了?其实,这几年气候变化大,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光靠“靠天吃饭”可不行。就像4月30号那次风雹,有的村子提前组织加固了大棚,损失就小很多,可散户单干的,抗风险能力就是弱。

这次预警还提到,雷雨时可能有短时强降水,每小时能下20毫米以上,这雨要是急了,低洼的地块容易积水,刚种下的种子说不定会被泡坏,老乡们还得赶紧检查田里的排水系统。“明晨最低气温,济阳、商河这些地方才9℃左右,白天最高也就23℃,这忽冷忽热的,人都容易感冒,别说庄稼了。

”济南郊区的赵大叔说,“真希望气象部门能多给点具体的防灾建议,比如不同作物咋防风雹,咱也好学着做。”现在的问题是,面对频繁的强对流天气,除了被动防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比如推广抗风雹的作物品种,或者建立更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让老乡们受灾后能有个保障。看着越来越暗的天,老李把旱烟踩灭,起身往家走,“回去赶紧把院里的柴火垛加固,菜园子的塑料棚再压几块石头,能防一点是一点吧。”他边走边嘟囔,“种地的,啥时候能不怕这老天爷发脾气呢?

”这场强对流天气,就像一场大考,考的是老乡们的防灾意识,也考着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都说“人定胜天”,可真要胜得了,还得靠提前准备、科学防范,还有更完善的保障措施。至于未来咋减少这样的损失,或许需要政府、专家、老乡们一起琢磨,毕竟,咱的饭碗,还得端得稳稳当当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