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老张蹲在瓜棚外头抽烟。
烟头明灭间,他盯着天看了不下十回。村广播晌午就说了,今夜鲁南有场带雹子的急雨。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老张这片瓜苗刚露头七天。
往年这时候顶多是“地皮湿”的小雨,今年预报却说“短时强降水”。他摸了摸塑料棚的竹架,竹竿子在风里晃得他心里发慌。
村东头的李大爷也没睡。他家三亩桃园刚挂小果,最怕雹子“砸脸”。“秋老虎厉害,倒春寒难缠,咋这会儿还来这一出?
”他蹲在桃树行间直叹气。
气象站的雷达图红成一片。
鲁西南的降雨云团正往东南滚,边缘带着白花花的雹云。
可老张记得,上周镇上农技员还说“近期气温稳当,放心春播”。雨点砸在棚顶时,老张猛地站起来。
噼里啪啦的声响里,他听见有雹子“咚咚”砸塑料布。借着手电光一看,好几株瓜苗歪在泥水里,心尖儿跟着往下坠。省道边上的农资店亮着灯。
老板老王摸黑搬塑料布,嘴里嘟囔:“后半夜还有两拨雨,这会儿抢货的怕是要踏破门槛。
”门口停着三辆三轮车,车斗里堆着刚赊来的防雹网。天亮后村头聚满了人。王大叔捧着几棵烂叶的番茄苗直摇头:“头茬苗就这么毁了,补种来得及不?
”妇女们围在一起算损失,有人突然问:“去年保险赔了七成,今年报险电话多少来着?”镇上农技站的小赵来了。他踩着满脚泥挨家看苗,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补救法子:“叶面肥抓紧喷,倒伏的苗扶正别硬掰。
”可老张盯着地里的水洼犯愁:“这土泡透了,再下两场怕是要板结啊。”村口大槐树下的广播又响了。“未来三天还有对流天气,各家把排水沟再挖深半尺。
”声音混着风传过来,李大爷拍了拍老张肩膀:“咱庄稼人靠天吃饭,可这天也得咱多盯着。”乡邮员送来份气象简报。
老张看不懂卫星云图,但“极端天气频次上升”几个字刺得他眯眼。想起二十年前那场雹灾,全村绝收的情景突然在脑子里冒出来。
村西头的新育苗棚亮着灯。几个年轻人正在调试自动卷膜机,电机声在夜里格外清晰。“光靠老法子不行了,”带头的小伙抹把汗,“咱得给庄稼也装上‘防弹衣’。
”雨停时天边泛着灰青色。
老张蹲在棚里数幸存的瓜苗,数着数着突然笑了:“还好留了备用苗,明早就能补栽。”他摸出手机,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发消息:“回来吧,地里的活儿,得学点新门道了。
”这场夜雨过后,村支书办公室的电话没停过。有问补种补贴的,有打听气象预警APP怎么下的,还有人想联合买防雹设备。窗外的桃树在风里摇晃,花瓣落了满地,可枝头的小果子还牢牢挂着。
农技站的小赵在笔记本上画了个重点。他发现受灾严重的地块,大多是没搭高垄的老园子。
“得赶紧办培训班,”他笔尖敲着本子,“老经验得配上新技术,不然老天爷一变脸,咱就抓瞎。
”老张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
云层又在天边聚起来,可他心里没那么慌了。
手里攥着刚领的气象预警手册,封面上“科学防灾”四个大字,在晨光里格外清楚。庄稼人都知道,天气这事儿琢磨不透。但今年这场带雹子的夜雨,让大伙都多了个心眼。
是接着靠“老黄历”种地,还是趁早学些抗灾的新法子?
这个问题,在每个蹲在地里的人心里打转。临了老张又蹲回瓜棚。
他轻轻扶正一株歪倒的瓜苗,看着叶片上的水珠滚进泥土。“老天爷给难题,咱就得想办法解,”他自言自语,“总不能让这点子风雨,把一年的盼头砸没了。” 庄稼人靠天吃饭,可这天底下的事儿,总得咱们多上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