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了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王伟平同志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报》海洋版“海洋追梦人”栏目报道了王伟平。
王伟平
全国先进工作者奖章
卸戎装初心不改 写荣光经天纬海
2024年7月29日,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397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100个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80名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
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王伟平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答卷人。41年来,王伟平在广袤南海,以奋斗为笔,书写着他的蓝色答卷。
“经历了磨炼,收获了经验,我的事业在大海”
1983年,17岁的王伟平正在浙江诸暨读高中。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来校招生,从小就怀揣军旅梦的他当即就报了名。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双优”的他顺利通过各项考试,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军校,被录取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洋测绘系学习。从此,王伟平的矢志报国梦便融入星辰大海、经天纬地的生动实践中。
如果说,4年的军校生活,培养了王伟平严谨、准确、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专业素养,那么职业军人生涯,则打造了他坚如磐石的勇气、毅力和信念底色。
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海军某海测船大队。下部队不久,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他便被委以重任,派往南沙执行海洋测绘任务。虽然军校期间也在大海上历练过,但是远赴南沙,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艰险的工作环境还是给了这个刚走出大学的年轻军官一个下马威。“那时候出海,船上最缺新鲜蔬菜和淡水。上船半个月基本上新鲜蔬菜就吃得差不多了,后面就只能一直吃罐头。淡水供应也很紧张,船上给我们每人每2周配给15公斤淡水,饮用、洗漱都要精打细算,”王伟平说,“晕船就更是不用说了,一边晕一边吐一边干活,都是工作常态,但适应了海上颠簸也就扛过来了。”
南沙海域恶劣的海况、变幻莫测的洋流潮汐,作业的小艇搁浅、倾覆时有发生,让即使是常规的测绘作业也举步维艰。但丰富的南海实践也成就了王伟平的“一专多能”:不仅具备海洋测绘、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等涉海专业理论知识,还能熟练操作测绘仪器,灵活运用驾驶、导航等海上技能更是不在话下。“就这样,我经历了很多磨炼,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经验。”王伟平说,“我的事业在大海。”
作为最早一批开展南沙岛礁测绘的技术人员,王伟平和战友们硬是靠着一张海图、一盘罗经奔走在无人岛礁之间,开荒路,架仪器,测地形。多年来,他对西沙南沙大大小小的岛屿已经如数家珍,为勘察岛屿位置、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和他所在的海测船大队成为国防建设和海洋权益维护的一支尖兵。
“有了自己的先进设备,调查工作就像插上翅膀”
度过了27年激扬军旅生涯,2011年王伟平转业到原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任科技处处长,2016年调任南海调查中心主任。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他始终保持不断进取、身先士卒的军人品格,发挥部队期间积累的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丰富的海洋科技管理工作经验,带领科研团队紧跟国际海洋科技前沿,在海洋环境探测装备、智能海洋测绘装备等海洋高端装备领域取得丰硕科研成果。
“海洋强国离不开强大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装备重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大型的海洋设备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售后技术服务保障也很不畅,这对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王伟平表示。为了研制出我国自己的调查探测设备,他带领团队在实践中探索,联合相关企业创新研发制造了10°~160°摆幅工作的大摆幅艉部A架系统,其制造工艺尤其是液压系统追赶上国际先进制造水平。这一成果改变了A架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为我国海洋调查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支撑。“有了自己的设备,调查工作就像插上翅膀。”
“空中有无人机,地上有无人车,拍摄、探测等工作开展得很好,我们就琢磨着海上作业应用无人艇的可能性。”王伟平介绍。在水深浅、海底地形起伏剧烈、海洋动力因素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往往存在“大船怕搁浅不敢去,小船能力差进不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自2015年开始,王伟平和他的科研团队,踏上了研制海洋调查无人艇的征程。
彼时,国内的无人艇尚未形成系统化、业务化的应用体系,没有先例可循。他和他的科研团队走访调研、设计改进,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研讨和测试,成功研制了首艘“海洋探测一号”无人艇。该无人艇一经问世,便在海洋调查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中,团队利用无人艇协同作业,进行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区域地形测量,不仅填补了该区域的资料空白,更为南极建站提供了必要而精细的基础数据。
8年里,王伟平等带领着无人艇团队不断创新,并发展为无人艇集群海洋测绘。该项目入选2022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相关成果获得2022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国家需要我们在哪里,我们的队伍就出现在哪里”
2020年夏季,江西鄱阳湖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南海局收到一封特殊的邀请函——江西抗洪前线请求专业力量支援,以开展上饶、永修等地部分圩堤段的险情排查、预防和灾后重建。
汛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战场。王伟平和团队成员第一时间组成精锐技术队伍,调集专业勘测设备,于次晨6时开拔抗洪抢险一线。
对于他们而言,海上的大风大浪见得不少,但在陆地水域作业,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还是挺难的,现场情况不清楚,时间又紧迫,我们就在车上做好预案。”王伟平有他的担忧,“我还担心我们的设备是否适应洪水环境,担心我们人员的安全。”
实地情况却比预想的还要糟糕。水下地形已经发生改变,原有底图无法为无人艇预设航线;垃圾漂浮的江面,也十分不利于设备作业。怎么办?现场改!调整作业预案,重新绘制底图,改为人工操作。
一艘无人艇,三架无人机,十多个奔忙的日夜。本次“跨界”支援,王伟平和他的6人抗洪小分队共完成了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九江市永修县、沿鄱阳湖及信江堤坝等4个岸段129公里水下及水上堤坝地形勘测,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和过硬的专业技术为取得抗洪抢险胜利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那年的8月1日,脱下军装多年的王伟平在抗洪大堤上度过了一个令他至今难忘的“八一”建军节。“我们是党和国家的海洋调查力量,国家需要我们在哪里,我们的队伍就出现在哪里。”
四十多载悠悠岁月,王伟平始终与海洋为伴。戎装在身,他勇往直前,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脱下军装,他初心不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退伍军人和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忠诚与奉献。
来源:i自然APP
作者:杨琴
文字编辑:李天一
新媒体编辑: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