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的女儿陶斯亮说:我父亲主政广东15年是三七开,七分功三分过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革命斗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终于成立。
百废待兴之下,经济建设也迅速的成为了国家的重中之重,诸多的革命功勋也因工作需要被安排转任地方。1951年底,陶铸被调任广州负责领导广东省的工作,出任华南分局代理书记兼华南军区第二政委。
而此番去粤主政便是15年,也成为了陶铸晚年最长久的一次履职。十五年里,陶铸为广东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但也因为时代原因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一些问题。
而对于父亲陶铸在广东的政绩,身为女儿的陶斯亮曾说:“我觉得父亲在广东15年的工作应该是三七开,七分功,三分过。”
那么她口中的“过”究竟是哪些呢?
在回顾陶铸在广东的施政前,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他的革命生涯,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北京方面决定派他去广东。
他是湖南省祁县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但不幸的是在他10岁的时候,父亲被土豪劣绅杀害。
在学校读书期间,他认识不少有志青年,在大家的影响下,他决定投笔从戎,考入了黄埔军校五期。
从学校毕业后,来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任职,成为了叶挺将军的助手,在兵运行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四一二政变爆发后,他果断奔赴南昌参加起义,在战斗中成功突围,之后长期在叶剑英身边工作。
他擅长组织工作,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干部,其中好几个人后来成为了二野和三野的高级指挥员,所以后来陈毅见到他的时候,称赞他是“二野和三野的始祖”。
1930年的时候,他还曾亲自带领同志们去劫狱,突破重重防御,救出了40多名被关押的同志。
1940年,他回到延安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职务,三大战役时期,他前往东北巩固根据地,在平津战役期间,又以司令部代表身份和傅作义谈判,促成和平解放。
1950年,南下广西指挥剿匪作战。
从这些经历来看,他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干部,因此组织上十分信任他。
所以在1951年,组织上安排他去广东主政。但正如他女儿所说在广东期间确实存在一些施政上的失误,但公允的说这亦和当时的形势有一些关系。
他的第一个“过”是在土改问题上有些冒进。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土改都在快速推进,但广东的土改一直比较缓慢。叶剑英当时之所以没有冒进处理广东土改问题,是因为广东情况比较复杂,有很多海外华侨,这些人并不是剥削农民的土豪劣绅,而是依赖海外贸易赚钱。其中不少人曾经在抗战时期积极捐款捐物,为国家作了贡献。所以叶剑英等人为了避免冤枉好人,采取谨慎调查,缓慢推进的方式推动广东土改工作。
但1951年的时候抗美援朝战争正处于初期阶段,国际局势非常复杂,毛主席担心有人在广东制造混乱,认为叶剑英等人过于谨慎,于是决定安排作风更果断的陶铸前往广东主持领导工作,协助叶剑英主持华南工作。
陶铸到达广东后确实让工作推进速度很快,处理了很多人,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公正的情况,造成很多华侨大量逃亡,还有人选择自杀。
虽然15年后陶铸离开了广东,但特殊时期紧接着到来,受冤枉的人更多了。这种情况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改变。
他的第二个“过”是参与到了“浮夸风”中。这件事和1958年的“大跃进”有关。当时北京方面要求工业和农业产量短期内“赶英超美”,于是各地纷纷发展粮食高产“卫星田”,一时之间祖国各地“捷报”频传,毛主席对此也十分赞赏,表扬了不少虚报的干部。
陶铸当时也头脑发热,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召开的一次全省干部大会上要求大家积极行动起来,要求各个县上报粮食产量,如果达到亩产千斤,就奖励拖拉机、卡车和奖状。于是包括东莞县在内的多个县开始虚报产量,后来此事被人揭发,陶铸这才意识到错误,叫停了 “浮夸风”。
他的第三个“过”是在“反地方主义”问题上有些冒进,这件事也和土改有关,当时为了推动土改尽快落实,陶铸决定从其他地方选派干部,于是1000多名不熟悉广东情况的土改干部来到广东,在陶铸的领导下快速开展工作,结果上面也说了,造成了很多冤屈。而且这些冤枉不仅涉及海外华侨,很多干部也被波及,例如广东省委干部方方,后来被打成了“地方主义”分子。后来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但陶铸不听,在 1956年再次发起反“地方主义”行动,导致冯白驹和古大存也被打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平反。
总体来看,尽管陶铸秉政广东期间存在很多问题,但陶铸依然为广东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其在对待逃难百姓的态度上也尽显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