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9年,潮水一样的军队退进台湾岛。几十万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提着破行李,脚踏异乡地,头顶陌生天。蒋介石一声令下,封岛禁婚,断了他们的归路,也断了他们的盼头。日子熬得发苦,活着像死着。
更荒唐的是,为了“管理情欲”,国民党竟在岛上开设了“军中乐园”——听着像欢场,实则是铁笼。一群人被关在漫长的孤独里,岁月没放过他们,命运也没放过他们。
百万士兵落海,日头底下晒得发苦
1949年12月,蒋介石带着约60万残余军队败退到台湾。船一靠岸,士兵们没时间喘气,直接被分批拉往各地军营。没有妻小随行,大部分人连行李都是临时打包,只有一身军装和一颗惶惶不安的心。
台湾本地原居民看着这些陌生兵,心里别扭。街头巷尾,“老芋仔”成了贬称,士兵们找不到归属感,身份成了被防备的标签。蒋介石下令,现役士兵一律禁止结婚、禁止探亲、禁止返乡,封锁消息,封锁归路。
1950年初,蒋介石公开宣布:台湾岛上拥有80万陆海空军。数字堆得吓人,可这些人活得并不好。兵饷极低,食物短缺,物资分配混乱,日子比在战场上还熬人。
士兵们穿破旧军服,吃掺杂谷壳的粗米饭,住在简陋兵营,睡通铺,冬天漏风,夏天闷热。伤员多,老兵多,没人管,没人问。
基层军官忙着清点人数、整理装备,蒋介石高层却已经另有打算。
为了防止士兵思想波动、哗变反水,国防部秘密起草计划,要用一种“特别手段”来稳定军心。这个计划,就是后来恶名昭著的“军中乐园”。
士兵们日头底下晒着,汗水淌得发咸,心里憋着一股无处可撒的苦气。而更大的屈辱,正悄悄向他们逼近。
“军中乐园”,一纸契约换半生屈辱
1952年1月,台湾岛内外各大军营附近,陆续冒出了名叫“特约茶室”的地方。外头招牌写着卖茶,里头做的是“服务官兵”的生意。蒋介石拍板,国防部政五处具体执行,一套制度化的性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军中乐园按等级分区,将官、校官、士官、兵员分别使用不同档次茶室。消费有时间限制、有票证管理。士兵持凭证按时进入,按时离开,严禁逗留。特约茶室的女工编号上岗,统一着装,受军方直接管理,违纪者重罚。
至于这些女工从哪里来?资料明确记载,一部分是因战乱流离失所的妇女,一部分是被人口贩卖到岛内的少女,还有的,是被逼无奈自卖自身。最低年龄登记记录,仅有14岁。一旦签了合同,就如同卖身,一年起步,期满才能“脱籍”。
特约茶室内部管理极其严苛。女工每日体检,定期筛查,任何违例者要受公开惩戒。管理人员多为政战部门退役军官,手中握着女工们的命运生杀大权。稍有反抗,立刻遣送偏远离岛服役,环境更加恶劣。
军中乐园成了岛上沉默的伤口。士兵们成批进出,出的是身子,进的是麻木。女工们轮流接待,活得像工具,睡觉的时间都被严格规定。
在当局口中,这套制度是“为了稳定军心”,但实际情况是将士兵的苦闷和压抑,强行导入一条制度化、非人化的发泄渠道。肉身的消耗,换来短暂的军纪安稳,可代价是无数人的尊严彻底丧失。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特约茶室女工,大多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留下来的,只是“军中乐园”这四个字,和数不清的泪水与血迹。
退了役,掉进“乐园”背后的寂寞海
军中乐园表面风光,实则阴影累累。到了1990年以后,国际人权舆论压力骤增,台湾当局不得不开始收缩政策。1992年,随着金门、马祖特约茶室最后一批关门,军中乐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那些退役士兵呢?成了岛上最孤独的一群人。很多人早已年老体衰,既无亲人,也无家可归,只能住进所谓的“荣民之家”。名义上是颐养天年,实际上资源匮乏,条件简陋。大部分人一生困在军服里,退役后连身归宿都找不到。
到了1987年,台湾当局才开放部分老兵返乡探亲。但大多数人早已失去联系,户籍注销,亲人失散。能回去的极少,回去也往往发现,老屋塌了,乡音改了,人情淡了。留在台湾的,只能在荣民之家彼此取暖,讲些没人再听的往事。
而当年“军中乐园”制度下受害的女工们,情况更为悲惨。极少数幸存者晚年贫困潦倒,社会援助稀少,多数在无声无息中孤独离世。她们的人生被定格在茶室的门槛上,从此走不出来。
败退台湾,几十万人的命运成了弃子。蒋介石和高层策划的“军中乐园”,用一张张所谓的契约,把士兵和女工都圈在一个巨大的孤岛上。
表面是维稳,实质是消磨。到后来,军中乐园关了,士兵散了,人心也彻底散了。
参考资料
国民党与营妓——“军中乐园”的血与泪-史海沉钩-05/02/2014
百万台湾老兵归乡内幕——台湾开放老兵探亲20年-《凤凰周刊》2007年第29期
台湾国军官办军妓妓院特约茶室“军中乐园”老照片-观察者网-201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