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档有点意思。
马丽迎来了自己的第一部“大女主”电影。
而且,不是喜剧。
马冬梅摇身一变成了臧姑娘。
看笑话的人真的要失望了。
因为这部电影,催人泪下的实力不容小觑。
臧姑娘是谁?
湾仔码头创始人。
惠英红说,马丽太像了。
《水饺皇后》,五一档的票房冠军,真打动人。
水饺皇后
没有爽文的人生
1977年,青岛人臧健和(马丽 饰)带着两个女儿搭上了去香港与老公团聚的列车。
然而列车还没抵达香港,只是在中间的站点转车的间隙,她的婆婆和老公就给她送来了一个窒息的消息:
老公在泰国已经重婚了,对方为他生了个儿子。
在当时不完善的法律环境下,这样的情况很难被定性为“重婚罪”,婆家给了臧健和一个选择,跟随他们回到泰国,做丈夫的小妾,服侍整个家族。
臧健和不是没有想过挽留,但老公太过坚定,在香港的出租屋里给臧健和泼了一大盆冷水,转身离开了母女三人。
臧健和在失望中对着他说了句:“不是你丢弃了我们,是我们不要你”。
也正是这一次争吵,使得臧健和踏上了随时都有可能“一人走错三人歪”的谋生之路,她只能装聋作哑给一对家庭作坊的夫妇打点零工赚取拮据的生活费用。
身份审查越来越严格,她大陆人的身份让不少住在周边的邻里起了疑心,彼时的香港还没有回归,和老公分开后的臧健和顶着的是“非法移民”的身份。
在老板夫妇俩的帮助下,她搭上了去往香港繁华中心的船,和同乡好友取得联系,在好友的帮助下,顺利拿到了居留资格,也开始她她在公屋里的生活。
初到香港,仅有一纸不被认可的大陆护士资格证,臧健和想要找到一个对口的工作很难,她望着满大街的招工启事,最终选择走进一家酒楼,干起洗碗妹的工作。
同乡好友也向她伸出援手,得知老公上司的母亲需要专人打胰岛素,便介绍了她去做这份工,于是臧健和早上先去打针,白天在酒楼洗碗。
尽管如此,微薄的薪水也不足以支撑她日常的全部支出,她偶然间听闻公屋里的邻居辣挞哥(张达明 饰)打工的工厂在招洗车工,她又让辣挞哥将她介绍过去。
一天打三份工,她的生活才一点点走上正轨,两个孩子也在香港上了学,为母更刚的责任在这个时期的臧健和身上,具象化了。
虽然是大女主,但臧健和的故事,并非是爽文。
而是一点一点在异乡寻找到自己一番天地的扎实故事。
温暖的年代群像
每天花将近20个小时的时间打3份工,除了能短暂地在公屋的地铺上陪女儿们睡上一觉,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整个公屋的租客在帮助着母女三人共渡难关。
红姐(惠英红 饰)是公屋的包租婆,臧健和交不起房租时,她会默许她晚上几天再补齐;有时候两个女儿放学早,透过门缝偷看到她家里的电视上在放动画片,红姐就会赶紧熄灭自己手中的香烟,侧着身子让出视野。
在好赌的金先生(王祖蓝 饰)对两个孩子恶语相向的时候,红姐会紧随臧健和,带着邻居们来保护这三个异乡漂泊的人。
公屋里发生的故事很温暖,甚至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在向我们呈现大约50年前的香港邻里风貌。也正是因为这个群像之间的互相帮助,使得臧姑娘从一开始的打零工,一点点走上卖水饺叱咤香港的道路。
公屋的楼顶住着一位糖水伯(袁富华 饰),原本在天台散心的母女三人并不知道楼顶还有人居住,直到糖水伯回家,三人才从天台离开。
不久之后,臧健和遇到了在香港的第一次变故,意外工伤、卧病在床、工厂裁工……一时间她失去了所有的手段和力量。也正是在她想要纵身一跃一走了之的时候,糖水伯带着两个女儿唤她吃糖水,使得她在绝境中看到了一盏灯塔。
她也决定,跟随糖水伯一起,去湾仔码头当小贩,卖水饺。
但不是所有人的开局都能是一帆风顺的,语言陌生的臧姑娘甚至分不清“水饺”和“睡觉”的粤语发音,而对于当时的香港食客而言,山东水饺,更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地区食物,码头的气候湿热,臧姑娘叫卖了一天,也没有卖出去一枚饺子。
人一旦处处受挫,站起来就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动力。红姐看出了她的难堪,在深夜的公屋厨房为她煮了一碗面,将自己的伤疤揭开给臧姑娘看,告诉她,做人最重要的就是抬起头。
臧姑娘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在糖水伯和其他摊贩的帮助下,成为了码头的小摊之光,两个女儿休息的时间,也会到摊位上来帮她包饺子。
在食客的建议下,她把自己的产品改名为“北京水饺”,不分日夜地研发出了薄皮大馅的水饺,从码头走到档口,有邻里的帮助,也有同乡阿sir华哥(朱亚文 饰)的帮助。
影片最动人的矛盾在于,它既展现了生存的现实,又赋予了臧健和奋斗以诗意。对于臧健和来说,这是她人生经历里意义非凡的一段时光,在导演刘伟强的镜头里,也成为了一段细致温暖的年代群像。
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幅当年的香港市井浮世绘。
舞小姐露丝(薛凯琪 饰)带孩子们上街玩耍、房东红姐在深夜为她留一盏灯、双喜叔(太保 饰)在她早出的时间里起来给她亮灯、甚至连收保护费的古惑仔老大也因和她争执时看到她护女的菜刀想起自己的母亲……
这些情节看似巧合,实则暗含着对香港精神的另类诠释,平凡人单打独斗的时候,总是能以人情温度织就生存之网。
故乡与他乡
除了在他乡漂泊打拼的故事动人,臧健和身上也一直投射出那种对于故乡与故人的怀念与不舍。而在电影的叙事里,饺子也早已超越食物范畴,成为多重意象的载体。
作为臧健和与故土的精神脐带,包饺子是母亲赠予她的手艺,做饺子这个事业,也藏着她对母亲和妹妹的思念,也成为了她在异乡打拼时,与故乡紧密又深刻的联结。
而这一点同样也在对她颇有好感的同乡阿sir华哥身上有所体现,正所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对华哥而言,那些正在记忆里抹去的故事,又重新通过一枚枚饺子串联起来。
事业有起色之后,饺子更是成为了臧姑娘拓宽商业版图的基石,当日本商人试图抹去“北京水饺”的商标时,臧姑娘的坚守让饺子成为了故土文化的一种象征。
几十年的坚守,也使得臧姑娘的水饺如同华哥的祝福一样,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全世界的华人华侨,都吃上了这一口改良无数次的故乡风味。
作为一部“百科式”的传记电影,《水饺皇后》沿用了香港媒体对于臧健和具有时代背景的赞誉,但又融入了女性身份的新诠释。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北喜人的马丽遇上了一群TVB的老戏骨,在这样一个温情的故事里,意外碰撞出了港味儿很足的戏剧效果,仿佛她和臧健和在某种意义上也实现了一种难得的同频共振,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生命力十足的电影。
南北的对撞,既是演员之间的对撞,也是臧健和与香港之间的对撞。被蒸汽覆盖的岁月里,总有人的人生,能够被称赞为史诗。
这部电影作为五一档的首发之一,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完美地切合了劳动节这个主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