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刷新闻,我把“协和出轨瓜”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对“德不配位”的男人,我感到极度愤怒——一个失德之人,实在不该站在手术台前。

但越看越发现,这已不只是桃色丑闻,更像是撕开多个内幕的风暴。

比如“董小姐”:协和4+4项目出身,背景优渥,论文满满,规培期间还能不轮转,资源平台应有尽有。

甚至有人扒出她与另一名学生的论文高度雷同——这背后的疑问是:她的部分成果,会不会早在多年前就已由人“代笔操刀”?


大众的愤怒,也不仅是针对这一位“董小姐”,而是出于对一个更深层问题的担忧:

医学这样的领域,本应高度依赖专业水平与实操技能,难道也被“关系”“包装”“学阀”悄然渗透了?

我两个孩子也刷到了新闻。

弟弟看完后突然问我:

“我们之前的(国际)学校也有啊,谁是球星儿子,谁是董事长孩子……他们是不是也是‘有特权’的孩子?”

我知道,他问的不是八卦。

他是在思考——什么是特权,特权能被这样使用吗?

我认真回答他: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它不能这样一概而论。

有背景,不等于会滥用特权;

起点高,也不代表会走歪路。

问题不在“这是谁的孩子”,而在于:

规则有没有被腐蚀,

公平是否还能被捍卫。

2

弟弟还是有点迷糊,那怎么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讲清楚呢?

我从书架上拿下了家里的一套历史丛书。



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古代的选才制度

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总结起来是这个图。


其中,最容易被人钻空子的制度之一,就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避免皇帝直接干预选才,而交由地方中正官根据士人德才来分等推荐。


但到了后来,选才标准逐渐被门第出身所主导:

寒门子弟再优秀,也难以进入上品;
豪族出身即便平庸,也能稳占高位。

最终,整个制度滑向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阶层固化格局。


这制度也许在设计时并无恶意,但一旦缺乏监督与修复机制,它们就会逐渐沦为——

服务特权的工具,背弃原本“择才”的初心。

弟弟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突然问我:

“那协和4+4,是不是也变成了那样的制度?”

我愣了一下,反问他:“你觉得呢?”

他想了想,说:“好像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好,可是……也有很多人怀疑,有些人能上,不是因为他们厉害,而是因为认识人。”

我点头。

“你说得对。协和4+4本来是一项参考国外培养高端人才建立的制度。

但一旦在执行中出现了

‘简历作假’‘论文代笔’‘资源倾斜’
这样的灰色操作,它就会慢慢滑向另一个方向—— 滥用特权。 ”

现在舆论纷杂,真假难辨。

也唯有卫健委的一纸调查报告,才能厘清真相,还原是非黑白。


所以,怎么理解特权滥用呢?

特权滥用,就是少数人偷偷修改了起跑线标准

它当然不应该,但之所以更让人不安,还因为它往往不是显眼地抢,而是悄悄地侵蚀规则

如果规则的信任一再被击穿,人人就会开始默认“背景比实力重要”,这才是“董小姐的瓜”更让大家愤怒的地方。

3

弟弟继续追问:“那九品中正制崩坏后,没有人制止吗?”

当然不是。

古人也并非对制度的失守无动于衷,因为一旦滥用特权,会让整个社会的信任和努力的价值被动摇。

比如,隋唐就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首创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

它打破了贵族对仕途的垄断,让普通人也能通过读书和才学进入体制,走上更高的社会阶层。

哪怕出身寒门,只要有才华,也能金榜题名。

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社会流动的制度。


后来的朝代,基本上也是沿用科举制度,而且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弥封制”“锁院制度”:

答卷必须统一格式、密封卷面、不署姓名,确保评卷人只看内容,不看出身;

命题官被提前隔离,直到考试结束,不与外界接触,以防“泄题”与“因人设题”。

很遗憾的是,科举制度在后期逐渐僵化,最终在清末走向终结。

但它留下的精神遗产,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

“考试公平”,依然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基石;

“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几代人最朴素的信仰;

如今的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制度,在形式与理念上,都可视为对科举制度的现代传承。

听到这儿,弟弟说:“我也觉得中高考还是挺公平的!”

我点了点头:“是的。没有完美无瑕的制度,但中高考是相对很公平的,它们都在坚持做好一件事:不拘一格降人才。”

无论你来自哪儿、出身如何、父母有没有资源,只要坐进考场,大家答的是同一套题,阅的是同一把尺子。

每年,都有无数来自普通县镇、农村、工薪家庭的孩子,靠这条通道默默地改写着命运。

我们的中高考制度,始终在努力守护着一块基本的公平底线

4

了解完“特权”与“公平”,弟弟又问了个让我一时语塞的问题

“可妈妈,不同城市的教育差异大,这样还算公平吗?”

我想了想,跟孩子说:

“确实有差异,但这和规则是否公平,是两回事。”

我指着窗边的棋盘说:

“如果规则是公平的,就像棋盘画得方正清楚,哪怕你起步晚,只要下得好,就有可能逆风翻盘。

但如果规则是歪的,那就是谁画谁赢,那才是真正没有希望。”


弟弟点点头,若有所思。

我跟他提起不久前参加的,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数字素养提升大赛。

往年参加这个比赛,还有视频录制和作品展示的环节,今年则全面转向了现场赛的模式——

现场命题、现场搭建、现场测试、现场答辩。

比赛现场实行封闭考核,只有孩子和评委在场,隔离一切外部干预。


这一调整,本身就是一个明确信号:

拒绝代笔,拒绝包装,只看孩子的真实水平。

所以,各地教育资源确实存在差异,但选择怎样培养孩子的方式,是每个家庭可以自主决定的事。

就拿科技类特长生的培养来说,国家早已明确提倡:

“以赛促学、以考促练”,让兴趣真正落地为能力。

所以,只要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坚持鼓励孩子踏实走好“促学”“促练”这条路,积累实战经验,锤炼真本事,那么时间会说话,实力会沉淀。

终有一天,这些差距会在赛场上、学业中,甚至未来的人生里,悄然拉开。

这几天正逢五一假期,我们“萌芽战队”的孩子们,就在佛山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全国集训。

每天,我看着他们都在高强度的现场环境中,学习独立完成搭建、调试和操作,教练现场提问、当场评分。

通过这种实战训练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机器人综合素质。



这样子的学习是很有效果的,我们战队孩子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

上一届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上,我们战队中,有11个家庭包揽了全国总决赛的小低小高组一等奖冠亚季军(WRC可以组队,也可以单人参赛)。

我认为这才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成分:

在越来越公开透明的环境中,

孩子必须学着用真本事,去站稳脚跟。


5

听完这一切,孩子们点点头说:“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我说:“没错。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从来不是他起点多高,而是——每一步走得扎不扎实。

哪怕你起步时拿着“金斧头”,不会劈柴也点不出火。

可哪怕你手里是一把铁斧,只要劈得准、用得稳,照样能点出一片火光。

如果发现制度有漏洞,那我们就用行动去守住底线、用舆论去推动改变。

但我们别被别人的光环吓住,也别去羡慕别人所谓的“特权捷径”。

请记住:

真材实料,是这个时代最不容易贬值的底牌。

互勉,萌芽。

萌芽有话说:

昨天在佛山,我也与创想的教练和老师们深入聊了今年新一届世界机器人大赛(WRC)的可能情况。

今年正值国白赛换届,难度可以预见将全面升级。而作为一项拥有国际认可度的全球性大赛,WRC的参赛热度也势必再创新高。

正因如此,我们萌芽战队学员针对机器人国白赛的学习节奏也会整体提前

往年通常在9月启动,今年我们将在6月、7月就开启集中学习,也同样分为征途班和集训班两个班型,供大家自由选择。

在创想教练的带领下,我们将系统训练孩子们的以下能力:

  • 真实赛道中锤炼搭建与编程能力,

  • 高强度模拟中强化操作与应对能力,

  • 封闭式评测中沉淀真正的硬实力。

此次招募面向1-5年级的小学生全面开放,6年级至初二的初中生我们也计划组建,但需满足最低成班人数。

☀️零基础孩子也可以参加,亲测零基础孩子在科学培养体系下,效果并不差的,去年就有零基础孩子赛进总决赛一等奖领奖台。

如有意参与,先扫码入群,我们节后将在群内为大家详细讲解赛事信息与备赛安排。

入群的家庭还将免费领取一份历年机器人比赛真题包,帮助孩子提前熟悉赛制与考核要点。

可以提前预约两场直播,两场直播全预约的姐妹,进群后会有红包抽奖。

在这个越来越公开、公平、看真本事的时代,我们要带孩子走进真正的舞台,用实力说话。

我们从不拼起点,
只拼成长的速度!

萌芽战队,等你来加入!


感谢你的 点赞 和 转发,咱们不走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