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想到
家里那张不起眼的照片
竟然会出现在高校的课堂上
吴秋坚,当过民办老师,但没有读过大学。
3月28日,81岁的他被大学请到全国性研讨会上发言,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光明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报道。
去年暑假,他在读大三的孙子,在老师和家传编辑部的指导下,整理了家庭照片,以及两岸亲人来往的信件,上了展览、入了书籍。专家们对他家的故事很感兴趣,认为非常有价值,因此他被邀请作为家长代表发言。
老人来自广东乡下,据说他为了这次发言,苦练普通话,虽然只有头尾比较标准,但我仍然听懂了。
在他发言的时候,他家老太太抱着不到一岁的孙子,在展览区观看他家的展览和视频。
这张照片,经由媒体传播,一夜而广为天下知,仅新华网上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0万!
这一切,缘于一个梦想。
去年,我在澳洲墨尔本维州国立图书馆看到一户华人移民家庭的百年影像展,登时心里一动。
去年6月1日,家传编辑部上线了家传APP,希望每个家庭都能用这个工具,将自己的照片数字化上传云端,并根据平台提示完成照片标注。
但事务庞杂,家传APP的运营不算核心工作,并未在编辑部受到太多支持。
而中国每年有1000万以上老人去世,这意味着每年有500万套以上的家庭图片丢失了历史信息,沦为废纸。
曾经有一位七旬山东老农给我发微信说「那个时候有些事,荒唐的程度,现在年轻人都无法相信,1958年人饿死后埋到地里,到晚上又被人扒出来吃掉,你敢信吗?可是这就是事实啊,再过多少年以后没有证据,谁也不相信了!」
后来他告诉我,此人就是他邻居姐姐的丈夫。我教他在微信收藏里用语音输入笔记,慢慢写,不管多少都是一段历史记录。大约半年后,他果然给我发来近万字的微信笔记。虽然不甚条理,但不妨碍它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历史见证。
事实上,我们都是时间的产物、历史的见证人,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创造历史,但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承受者。
因此,当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领导去年来考察时,我提出了一个设想:发动学生,让学生参与图片信息的抢救,当学生毕业时,学校不仅能还家长一个合格的毕业生,还能还家庭一部家传!
但学校显然志不止此,他们提出,高校文科专业现在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如能将这个项目编入教学序列,则可通过项目建设,全链条打通课程改革、学生实训、成果沉淀等三个关口,形成闭环。
基于之前与南湖学院合作家风研究院的经验和教训,我建议建设岭南家风文化数据库,以项目带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全面转型数字人文。
这并非异想天开。北大、哈佛和台湾中研院三家机构,通过十几年时间的努力,将历代中国人物传记资料「圈」进了自己的数据库CBDB,成为华文世界最大的数字人文数据库。
相应地,浙江大学也「圈」了家谱、四库等文献。可以说,有实力的高校正在垂直类人文数据库跑马圈地、沉淀为数字资产。并结合AI技术,与通用语言大模型相抗衡。
这一幕,颇似互联网时代,大门户与垂直类网站的竞争。
但我觉得,古典文献的数据库建设当然很重要,但师生能够参与的环节不多。而生产一手内容、沉淀数据库的方式,则既有独特价值,更可以训练学生的工作能力。
「做难而正确的事」,校方最终采纳了我的建议,并做了大幅优化,最后的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想。
当1200名学生拿出1200余套家庭相册、1000余座宗祠资料时,我们四年多时间300余部家传的成果,相形见绌!
乘胜而追,寒假里,又让1200名同学作了本社区(村)百年首富演变史,结果再次惊艳!
3月28日,当数字人文教育与家风文化传承研讨会召开时,展览和整理的书籍,震惊了来宾。
这应该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家庭图片展了吧。
不经意间,我们创造了历史。
当天,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授予广州华商学院家风家传研究基地牌匾。
暨南大学原校长、华商学院校长胡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没想到文学院这个最「古老」的专业,竟然在数字化时代跑到了所有专业的最前面!
当天,入选展览的部分学生家长被邀请参展。对于家长而言,这是代际和解的契机、是孩子成长的标志。当学校通过项目让学生「看见」了自己身后的家庭时,家风文化的传承就已经完成。
正如一位在会上发言的吴同学所言,她第一次采访祖父,险些落荒而逃。但在家传编辑部老师的帮助下打开局面后,她才发现那个不起眼的老头,与她一样,也曾有自己的青春和意气风发,也曾有自己的梦想和喜怒哀乐。
当其他同学听说她竟然采访到了自己的爷爷时,竟投来羡慕的目光:你好厉害哦。
可孙辈能与爷爷对话,这难道不是本应如此吗?
也因此可见,现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到何种程度!
我们曾经说欧美家人之间缺乏亲情,而我们中华民族最重亲情。
可看看现在的孩子,还能说得出这种话吗?
我本来只是想让学生抢救一下自己的家庭记忆,却没想到,抢救了他们的祖孙亲情!
父亲积攒了一生的照片,总不能扔了吧?家传APP是一款专业的家庭照片整理平台,可永久保存,全家共同维护
我写了300多部家传、整理了1200部家庭相册,发现旺族多出自读书人、绅士、企业家、地主,少数平民子弟则通过读书、从军、创业改变命运。
家史即国史,现代国家鼓励学生先讲家史、次学国史,汲取智慧、经验、教训,节节攀升。
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遗忘才是。如果没有记忆,家就是一句空话。
讲述我们的故事、写作家传,是人类延续文明和创造意义的基本方式。长按下面微信二维码,识别加我好友,一起抢救和传承家庭记忆:
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为什么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如果没有家庭记忆,家就是一句空话。这个任务,只能我们自己来完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