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局势日益恶化。2025年4月底,双方空军爆发的一场空中较量再次引发国际关注。印度空军派出最先进的法制“阵风”战机巡逻克什米尔,却遭巴基斯坦歼-10CE拦截并被迫撤离。


2025年4月29日至30日凌晨,印度空军出动4架“阵风”战机前往克什米尔争议空域巡逻。作为印度耗资88亿美元引进的“四代半”战机,“阵风”被印军视为抗衡中巴空军的王牌。

然而,巴基斯坦迅速通过预警机锁定目标,并派出歼-10CE实施拦截。据巴方披露,歼-10CE凭借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率先发现目标,并通过霹雳-15远程导弹形成威慑,迫使“阵风”放弃任务撤离。从中我们显然可以看出,巴基斯坦空军是取得了此次小规模空中交锋的全面胜利。


这次巴基斯坦之所以能拦截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归功于从中方引进的歼-10CE战斗机。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歼-10CE的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0公里以上,远超“阵风”的RBE-2雷达(约200公里)。此外,霹雳-15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搭配巴基斯坦预警机(如ZDK-03和萨博2000)的协同指挥,形成“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战术闭环。相比之下,印度预警机数量不足且数据链整合滞后,导致“阵风”在空战中处于被动。

第二、巴基斯坦空军长期接受西方空战训练体系,强调飞行员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应变能力。而印度飞行员虽参与美俄联合演习,但受限于装备来源混杂(如俄制苏-30MKI、法制“阵风”、美制F-21提案),难以形成统一战术风格。此次交锋中,印军飞行员对歼-10CE的性能缺乏预判,暴露出训练与实战脱节的问题

所以,这次巴空军很有可能也会出动其现役唯一的一种“四代半”战机,也就是歼-10CE战斗机。如果这种说法被证实,那么这就是巴铁歼-10CE在服役后的实战“首秀”。


此次事件后,印度空军副参谋长SP·达哈尔元帅“巧合”退休,引发外界对印军高层追责的猜测。然而,印度空军的失利绝非一人之过,而是多重积弊的集中爆发。我认识印度这次之所以失败,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印度空军很多服役的战斗机,来自多个国家,自己研发的少,对国外依赖性比较高。

印度空军现役战机包括俄制苏-30MKI(250架)、法制“阵风”(36架)、米格-29(62架)及国产“光辉”(不足10架),型号繁杂导致后勤保障困难。苏-30MKI的维护需依赖俄罗斯零部件,而俄乌冲突后供应链中断,印军战机出勤率已降至55%以下。反观巴基斯坦,以歼-10CE为核心,JF-17“枭龙”为辅,F-16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的装备体系,并通过中巴联合生产的JF-17 Block3实现部分技术自主。


另外,印度战机在预警与指挥系统存在严重短板,印度空军并没有引起重视。要知道,印度仅有6架预警机(3架A-50EI、3架EMB-145),且A-50EI与俄制战机的数据链兼容性差,依赖语音引导,效率低下。

而巴基斯坦则拥有9架预警机(5架萨博2000、4架ZDK-03),并通过Link-16和中式数据链分别引导F-16与歼-10CE,形成“双轨制”指挥网络。在此次冲突中,巴方预警机全程监控印军动向,为歼-10CE提供实时情报支援。


最后,印度在武器方面只追求“大国地位”,盲目采购高价武器(如S-400防空系统、阵风战机),却忽视自主研发,多数依赖进口,实际上这样就造成在武器使用时就出问题,根本发挥不出武器的性能。

印度空军的此次失利,既是战术层面的偶然,也是战略层面的必然。其“重采购、轻整合”的建军思路,与巴基斯坦“精干高效、体系协同”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若印度无法解决装备杂乱、指挥僵化及技术依赖等问题,未来恐将在与巴基斯坦的博弈中陷入更大被动。而对于南亚而言,和平仍是唯一出路——无论是印度的“大国雄心”,还是美国的“战争贩子”策略,最终只会将14亿人拖入灾难深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