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小米SU7 Ultra一经上市便以“地表最快量产电动车”的标签横扫市场,以“1.98秒破百、1548匹马力”等极致参数,一举成为新能源车市顶流。

这款定价52.99万起的电动轿跑,用“半价超跑”的设定收割了无数中产的性能梦想。

毕竟,花费不到保时捷一半的价格,就能拥有碾压级的加速性能,没有多少人能够拒绝这样的极致性价比。

时值五一黄金周,小米官方主要针对赛道场景,通过OTA升级(1.7.0版本)新增了赛道圈速考核机制:

就是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达到官方成绩才能解锁1548马力。

一时间,宣传上的性能怪兽被小米亲手戴上"赛道紧箍咒",随后车主们的吐槽便如同潮水般涌来。而这一场以安全之名的OTA更新,又将小米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场引发众怒的灰度测试

车主痛斥花钱买了半成品

5月1日,一部分SU7 Ultra车主收到了Xiaomi HyperOS 1.7.0版本的推送通知,共计8条内容。


●图源:微博

更新日志显示,新增了排位模式圈速考核。要求车主在北京易车金港、珠海国际赛车场等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才能激活完整的1548匹马力;未达标者,车辆动力将被限制在800-1072匹之间。

显然,相较于“300公里新手期+安全测试,此次小米的意图是提高性能解锁门槛

但是,当马力输出被直接与赛道成绩挂上钩时,却遭遇了车主们的疯狂吐槽:“买了台顶配电脑,显卡性能却要通过考试才能启用。”

同时日常驾驶动力也有缩水,尽管1072匹的Boost模式仍远超普通家用车,但与宣传中的“满血性能”相去甚远,车主对此同样不满。

另外,还新增了直线竞速等待功能。在P挡状态下需等待60秒后才支持开启直线竞速模式,这也就意味着等红绿灯时无法享受弹射起步”所带来快感

更让车主不满的是“背刺”感,因为此前小米没有给予已提车用户任何的缓冲期,而且更新包会直接覆盖原有设置。消息一出,车主群瞬间炸了锅:“50万买了个半成品?”“雷军背刺老车主!” 等言论在网上迅速蔓延。


●图 源 : 微博@老和山老司机

在争议声中,反对者的枪口对准了三大核心问题。

其一,许多车主指出,购车合同中从未提及“后期性能限制”,小米单方面通过OTA修改车辆性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其二,有车主发现,某电商平台迅速出现了“赛道代刷”服务,标价从2000元到5000元不等,声称“专业车手代跑,包解锁满血马力”。业内人士担忧,这种机制不仅无法筛选合格驾驶员,反而会催生灰色产业,让安全考核沦为形式主义。

其三,并非所有车主都热衷于下赛道,对于拥有赛车执照的资深驾驶爱好者而言,他们只是为了偶尔体验极速快感;小米的一刀切政策把性能自由和赛道绑定,完全忽视了用户差异。

此外,产地费、轮胎损耗、考驾照等刷圈费用的叠加也被疯狂吐槽,甚至有网友晒出了维权群,控诉小米虚假宣传。


小米为何亲手给马力上锁?

面对滔天舆论,小米紧急暂停了1.7.0版本的OTA推送。未来可能通过优化培训机制或调整解锁规则重新推出类似政策。

但在“闪退”的背后,暴露了小米对“速度原罪”的深刻焦虑。毕竟自从SU7 Ultra上市以来,已经因为超速飙车事件多次登上过热搜。

3月6日,山东潍坊车主在17秒内将车速推至303km/h,创下公共道路超速纪录;3月31日夜间,一SU7 Ultra在大连东快路以225km/h狂飙,副驾称之为不算快;4月24日,湖南高速上一名车主单手开车拍视频,时速高达230km/h……

就是这一个个极端案例,让小米陷入性能营销诱导危险驾驶的舆论漩涡。


●图源:微博@风闻社区

更致命的是,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若车企未采取有效技术限制,可能需要为用户的危险驾驶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此次小米尝试推动的圈速考核机制,在本质上是对“性能民主化”的一次纠偏。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超速违法案件同比激增230%,200kW以上车型事故率显著上升。

虽然电机的瞬时扭矩特性会让驾驶容错率变低,新手很容易在踩下电门的瞬间失控;

但是小米这种家长式管控引发了新的争议:安全问题究竟该由法律监管还是企业自律?

就有车主这样反问:“如果开超跑需要赛道认证,那驾校是否应该增设‘高性能车驾驶课’?道路限速标准是否该与车辆性能匹配?”当车企从“技术提供者”变身“驾驶考官”,权力边界又在哪里?


●图源:微博@小米汽车

事实上,小米并非首个限制马力的车企。保时捷Taycan Turbo S要求用户通过官方认证的赛道培训才能解锁性能模式,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赛道模式需手动确认免责协议,Rimac Nevera的极限模式仅在认证赛道激活......

但是,小米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用户群体更加广泛。52.99万的定价让超跑性能走进众多中产家庭,同时也让缺乏赛道经验的普通驾驶者有了直面1500匹马力的机会和失控风险。

正如网友所言:“当速度变得廉价,敬畏之心却没有跟上。”


小米汽车的冰火两重天

这场马力限制争议,恰好发生在小米汽车的关键节点。

自SU7上市以来,其销量大家有目共睹。相关数据显示,小米在4月新势力销量排行榜中以2.8万辆位居第四,环比微降3%。

而在2025年的一季度,SU7曾以7.59万辆的销量成为中大型轿车市场的断层第一,力压奥迪A6L、宝马5系等传统豪强。


●图源:中汽数研

除了第一次造车不会偷工减料外,小米汽车的爆火离不开其精准的营销策略。

比如SU7 Ultra,预售价为81.49万,上市时直降28.5万,用“价格锚定”制造了性价比神话;雷军亲自站台,将其与保时捷、特斯拉对标,更是收割了科技爱好者与商务人士的信任。

然而3月的多起交通事故,如安徽高速爆燃事故、湛江碰撞事故,让小米的智能驾驶安全与电池可靠性成为了用户新的担忧。有经销商透露,4月到店咨询的客户中,60%会问及马力限制和智驾事故,而部分订单因此流失。

对比竞品,零跑、小鹏靠低价策略稳居销量前二,理想、蔚来靠补贴维持高端市场,小米夹在中间略显尴尬。

其主打的极致性能标签,既吸引了追求速度的玩家,也招来了大众对公共安全的质疑。


●图源:微博@小米汽车

此次小米对SU7 Ultra的马力限制,本质上是在商业卖点与社会责任之间做了一次尝试。然而事实证明,既要保住性能黑马的人设,又要避免成为马路杀手的代名词,真的很难。

在负面舆情的裹挟下,市场对小米的宽容度正在下降。有业内人士指出,若小米无法平衡性能与安全,其辛苦建立的品牌溢价可能会崩塌。


敬畏速度,方能致远

对于此次更新,也有不少支持者认为,赛道考核能够筛除“马路鬼火少年”,降低公共道路风险。其引发的争议,早已超越了单一车型的范畴。

它暴露智能汽车时代的核心矛盾:当技术进步让1500匹马力触手可及,社会是否做好了迎接速度民主化的准备?

有人说,小米的错在于“用软件限制代替用户教育”,真正的解决方或许是建立分级驾照体系,让高性能车驾驶像摩托车准驾一样需要专项考核;

也有人认为,车企不应过度担责,“马路不是赛道,驾驶员永远是第一责任人”。


●图源:微博@小米汽车

当我们为1548匹马力争论不休时,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铭记:中国每年因超速引发的事故超8万起,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总量的21%。

其实小米SU7 Ultra的争议,本质是技术平权与安全管控的终极博弈。

当电机马力越来越廉价,驾驶门槛却未同步提升时,车企的技术赋权就会成为社会风险的放大器。但问题在于,安全不该是车企的“单方面施压”,而是需要用户、行业与政策的共同约束。

无论如何,SU7 Ultra的案例提醒我们:性能车的狂欢,不能以公共安全为代价只有敬畏速度珍爱生命,才能享受科技带来的诸多便利。

因为在速度与生命的博弈没有赢家所以,敬畏速度,方能致远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红包、福利、干货,精彩不停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jiangnan254(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