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中国进入“五一”黄金周。从北京到成都,从西安到厦门,车站爆满,景区人山人海,无数人带着孩子出门旅行、打卡网红景点、在朋友圈晒生活。
而就在这个本该轻松愉快的假期第一天,在日本大阪,一个看似平静的街头,突然传来刺耳的刹车声与孩子的哭喊。
7名刚放学的小学生,被一辆SUV直接撞飞。
时间是下午1点30分左右,地点是大阪市西成区,千本小学校外的一条普通居民街道。孩子们刚吃完午饭,结束了节前的半日课,在没有护栏的人行道上缓缓走回家。这是一条南向单行道,平日人流不大,车速也不快。
突然,一辆白色SUV高速冲来,径直撞向走在路边的孩子。现场立刻陷入混乱。
一名女孩面部严重受伤,当场流血不止;其余6名男童则有不同程度擦伤,有的倒地不起,有的哭喊着跑向一旁。
不是车祸,是故意的。
当时正值放学高峰,现场有不少家长和学校工作人员目击了一切。一位孩子回忆:“我看到那辆车左右晃来晃去,突然就冲过来了。我走在边上,差点被撞到。前面的同学头上全是血。”
另一位家长则说,司机撞人后,一言不发,坐在车里愣了好一会儿。直到学校一名年过70岁的老员工——曾是警察的安保员——冲过来,猛地拉开车门,将他按倒在地,才结束了这场惊魂。
而警方赶到后,嫌疑人面对审讯,给出了令人头皮发麻的动机:“我对一切感到厌恶,想杀人,就想开车撞人。”
他的名字叫矢泽勇希,来自东京东村山市,28岁,无业,无亲无友,生活一团糟。他没有和孩子、学校、甚至大阪这座城市有任何直接联系——他是专程驱车从东京来到大阪,就是为了找人下手。
警方怀疑他患有严重的精神问题,同时也不排除“扩大自杀”的意图——即不想一个人死,要拉别人陪葬。但无论是哪种,选择用车撞孩子,都是赤裸裸的杀意,是蓄谋的恶。
受伤的是谁?是孩子。仅仅是孩子。
据大阪市教育委员会通报,受伤的7名孩子,5名是二年级,2名是三年级,年龄在7到9岁之间。事发时正是下课时间,学校当天只上到第四节课,没有安排老师集体护送,因此他们三三两两地自行回家。
他们刚吃完午餐,书包还没放下,连今天学的生字、写的作文都来不及和父母分享。
而事发地点,恰好就在校园门外几十米处的一段无护栏路段。这里是孩子每天上下学都必经之路,从没发生过大事故。
矢泽驾驶的白色SUV是租来的,目前警方正在调查租车的具体时间和流程,以确认他是否提前踩点、规划行程。根据目前掌握的监控路线,他并非误入此地,而是沿着导航清晰地从东京一路南下,最终出现在大阪西成区——这个地方,在日本本地人口中的“印象”,是一个偏混乱的灰色地带。
西成,是怎样一个地方?
西成区是大阪人口最密集、经济最薄弱的区域之一。在高度发达的日本城市中,它有点“格格不入”。
这里有大量临时工、低收入者、流浪汉,很多居民靠政府低保维持生活;简陋的胶囊旅馆、废弃的建筑、便宜的外卖店分布其间。虽然近年来城市更新有所推进,但治安问题仍时有发生。
如果你跟一个日本朋友说“我要去西成住”,大概率会得到一句劝:“你一个人去小心点。”
而对嫌犯矢泽来说,这里或许正是他“动手”计划中的理想地点:人多、警力稀疏、环境杂乱,而且没人会过多注意一个神情木讷的陌生男子。
事件发生后,日本主流媒体如NHK、MBS、每日新闻等都进行了跟进报道。但相比起日本常见的“安全社会”印象,这起事件似乎并未激起太大的舆论波澜。
而几公里外的医院里,7个孩子在输液、缝针、拍片,还有人被父母抱着,一遍遍安慰:“没事了,妈妈在。”
“厌世”就可以伤害无辜吗?
这是这起事件留给我们最值得反思的问题。
矢泽勇希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用“对生活失望”来掩盖罪行的人。
近年来,无差别杀人事件在日本并非孤例:
2016年,神奈川县一家残疾人疗养院发生持刀屠杀事件,致19人死亡,26人受伤,凶手事后供述:“残障者活着没意义。”
2021年,东京地铁突发纵火与持刀袭击,一名“模仿小丑”的男子造成17人伤亡。
2023年,北海道一名男子因生活困顿持刀入室,随机杀害一对老夫妇。
无差别攻击,受害的往往是最无辜的人。
不是某国的问题,是所有人的警钟。这件事,是发生在日本没错。但“极端情绪的社会风险”,无国界。
我们可以喜欢日本的秩序、美食、文化,但我们也要有勇气直面这种血淋淋的现实——不管在哪个国家,孩子,都应是被全力保护的底线。
不该被装在朋友圈滤镜外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