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迎来首批访客高峰,5月1日,700余名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多国犹太裔青年走进虹口,开启了一场历史寻根与文化传承之旅。
在4000平方米的展区内,青年们通过数字交互屏观看了犹太难民生活场景复原影像,聆听了“口述历史”音频录制的民族迁徙故事。展品中,犹太难民的护照、婚纱等近千件实物,让年轻一代直观感受祖辈的生存韧性。
来自俄罗斯的导游Alexander Lakshin是位犹太后裔,谈起为何此次游学选择上海,他说:“非常感恩上海这座城市和人民,二战时期愿意庇护数万名犹太人避难,让他们安居生活,还在市中心建立一座纪念馆去呈现那段历史。我也注意到,这里展示了所有到访过纪念馆的游客国籍,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希望俄罗斯同学走出课堂,更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中俄两国民间友好交融的人文渊源。”
纪念馆广场上,许多参观者在镌刻逾1.8万个犹太人姓名的“名单墙”前驻足,沉浸式体验跨代际对话。据馆员介绍,二战期间上海曾庇护约2万名犹太难民,虹口北外滩地区成为他们最后的“诺亚方舟”,这段历史被誉为“超越种族的人道主义丰碑”。
另一位来自俄罗斯的领队Alex告诉记者,“我们组建游学旅行团已快15年了,最初主要于欧洲地区,后逐渐扩大了探索范围,如泰国、摩洛哥、迪拜等国家,鼓励学生以一种更加生动、灵活的方式,拾起对犹太民族的记忆,品尝当地特色的犹太美食,感受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
随团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位拉比也表示,这座留存历史的纪念馆非常有意义。巴西自媒体博主Dudu levinzon表示,上海是世界上在二战期间少有接纳犹太人的城市之一。作为巴西人,他愿意将这段历史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作为全球唯一以二战犹太难民避难史为主题的遗址类场馆,近年持续推动国际青年交流项目。本次俄罗斯等多国犹太裔青年的集体来访,既是中外人文合作深化的缩影,又印证了历史记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
记者:谢智君
图片:丁文琦、谢智君
编辑:谢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