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央视镜头里那个不到一公斤的"保温杯无人机"轻松携带三枚手榴弹升空时,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瞳孔都收缩了。这不仅是世界上首款同轴双旋翼微型无人机,更暗藏着中国在智能战争赛道上的底层逻辑

通俗来说,用模块化设计和AI神经处理单元,把单兵作战能力压缩进一个可折叠的战术背包里。这种看似小巧的突破背后,实则是解放军从乌克兰战场学来的残酷算术:当一架不足万元的无人机能摧毁百万美元的坦克时,战争的成本效益比就被彻底改写了。


(图1)

中国军工体系正在上演的"蚂蚁吞象"戏码令人玩味。

珠海航展亮相的CH-817(图1)能用35毫米榴弹发射器投射,上海交大研发的SKP-880FM通过光纤实现50公里抗干扰控制,这些技术拼图暴露出清晰的战略路径——不是盲目追求美国的全球鹰式高端装备,而是用光纤产能占全球62.5%的产业链优势,打造出俄乌战场上那种打不完、防不住的无人机蜂群。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如Skywalker Technology的入局,这些带着消费电子基因的玩家,正把大疆的飞控技术和拼多多式的成本控制注入军工体系,这种"军民融合"的化学反应比任何阅兵展示都更具威胁性。

光纤制导无人机在乌克兰平原上收割坦克的画面,显然刺激了解放军的神经。第71集团军测试的FPV无人机不仅复刻了乌军Flagbearer-10的战术,更在武汉民营企业的实验室里进化出了更恐怖的版本——用消费级无人机搭载的光纤套件,把攻击半径延伸到50公里,这相当于把每个步兵班都变成了移动炮兵阵地。

更耐人寻味的是对乌军反坦克地雷空投战术的沉默关注,中国既有现成的TM-62同类产品,又有全球最大的农业无人机队,这种"技术平移"的潜在杀伤力,可能比展示任何新型导弹都更让周边国家寝食难安。


(图2)

但这场智能军备竞赛的真正胜负手,藏在《解放军日报》那句晦涩的"分阶段飞跃"里。

第一阶段扩大使用范围已经通过微型无人机列装实现;第二阶段深度整合自主行动正在Blowfish A2这类高速攻击平台上验证;最终重构战场规则的关键,却是王宏宇教授团队那项不起眼的抗干扰通信技术——当AI神经处理单元遇上50公里光纤传输,产生的质变可能彻底颠覆传统电子战体系。

这种从硬件到软件、从单机到系统的递进式创新,暴露出中国军工罕见的战略耐心。

台海和南海的卫星地图或许能解释这种急迫感。在可能发生的登陆作战中,传统火炮支援易遭拦截,而数千架携带空爆迫击炮弹的Blowfish A2无人机(图2)从渔船起飞时,任何防空系统都会陷入算力崩溃。这正是解放军西部战区频繁演练反无人机战术的深层逻辑——他们比谁都清楚,当中国民营企业年产3.5亿芯公里光纤时,未来战场的制胜关键已不再是导弹射程,而是谁能用更便宜的价格制造更多"会思考的子弹"。

可见,当乌克兰用淘宝零件组装的自杀无人机屡次重创俄军时,五角大楼不得不承认现代战争正在从"技术代差"转向"成本代差"。


(图3)

中国显然读懂了这份战场报告,从可折叠旋翼到模块化载荷舱,每个设计都在强调可量产性。

这种思路与美军执着于第六代战机的技术贵族主义形成尖锐对比,就像围棋高手用遍地开花的"俗手"围剿大龙,看似不够炫酷,却可能更适应未来消耗战的血腥算术。

站在樟树机场望着频繁起降的无人机群,会发现这场军事变革的本质是场供应链战争。中国军工人深谙,在芯片禁运的阴影下,与其追逐7纳米制程的军用AI芯片,不如把14纳米芯片的光纤通信优势(图3)发挥到极致。

就像SKP-880FM用相对落后的制程实现抗干扰突破所揭示的——智能战争的胜负,越来越取决于谁能用现有技术拼出最致命的组合拳。当西方还在为自主武器伦理争吵时,解放军已经用榴弹发射器打出的微型无人机给出了实用主义答案。

从保温瓶大小的侦察兵到挂载迫击炮弹的攻击群,中国无人机谱系暴露出的军事哲学异常清晰:不追求单项技术碾压,而是用光纤网络+AI模块+民用产业链构建一个让对手防不胜防的生态系统。

这种思路在乌克兰战场完成概念验证,在台海想定中完善战术细节,最终可能在南海形成完整的智能作战体系。没有炫目的第六代战机,没有震慑性的航母编队,但当每个渔民都能从船舱放出挂载反坦克导弹的无人机时,战争规则就已经被重写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