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5月2日电(记者吴刚)清晨7时,焦柳铁路宝丰站区的钢轨焊接作业现场,火焰喷枪将铁轨加热至橘红色。李会杰的工装后背渗出汗渍,目光锁定在坩埚内飞溅的焊渣上——他研发的熔渣防溅挡板正将杂质阻隔在外。

  据了解,这项装置使钢轨焊接夹渣率降低约20%,目前已在中国铁路郑州局南阳工务段管内全面推广。

  “过去作业工具大多靠人力,现在不一样了。‘熔渣防溅挡板’减少了钢轨焊接夹渣率高的现状,大大提高焊接质量。”线路上,李会杰欣慰地说。

  三十多年来,李会杰攻克生产技术难题百余项,已累计取得国家专利8项,30项创新成果应用于铁路运维现场。


  李会杰正在绘制工具改进图稿。新华社发(牛朕摄)

  1991年,李会杰成为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工务段的一名线路工,长期负责钢轨焊接、打磨等关键工序。面对每次120分钟的“天窗”作业时间压力,他建立起精确到秒的标准化流程:除锈对轨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钢轨预热温度波动不超过25摄氏度。但真正改变作业效率的,是他对工具的持续改良。

  “传统道岔螺栓拆装平均要2分钟,耗时耗力。”2018年,现场作业时同事的一句抱怨,让李会杰“动起了脑筋”。受到自行车链条传动原理启发,他设计出链条传导式电动扳手辅力器初代机。“首次测试时链条断裂的失败,反而验证了齿轮传动的可行性。”李会杰介绍,经过40多次材质试验,最终选出最优钢齿轮组,将单颗螺栓拆装时间压缩至10秒内,顺利解决了道岔接头螺栓和护轮轨螺栓拆装难题,使班组日均检修效率大大提升。


  图为李会杰劳模创新工作室中陈列的改进模型。新华社发(牛朕摄)

  在占地约60平方米的“李会杰劳模创新工作室”,陈列着30项技术改进模型:防轨底肥边的U型方铁将打磨作业精度提升至0.1毫米;线下长钢轨拉伸器可减少现场三人的作业量;内燃钻孔机改进散热结构后故障率下降65%……“线路工的工作看似简单,却直接关乎火车运行安全,工具的创新不仅提升作业效率,更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李会杰说。

  “等我退休了,一想到我的创新产品依旧在维修现场中发挥着作用,就感觉很自豪。”李会杰的工作台上,32个笔记本记录着6000余组现场数据。爱钻研、好探索的李会杰,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改进工具上,“我家的阳台都成了我的工作间。”

  晨光中,“焊花”熄灭,李会杰俯身用卡尺测量焊缝。远处,列车鸣笛平稳驶过仿佛在致敬这位“爱折腾”的劳动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