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亿美元买的苏35,被印尼退货、被埃及毁约,演习里被歼 10C 按在地上摩擦,实战中还被乌克兰用单兵导弹击落。

这架被俄罗斯吹上天的 ' 四代半王炸 ',在中国空军里到底还有啥用?



«——【·当国产"猛虎"遇上俄系"骄子"·】——»

2022年,几架苏35战机伴随着我军的歼20编队,执行例行巡航任务,曾被誉为"四代半战机"的俄系明星,如今在中国空军序列中竟沦为我国五代机的"僚机"。

这支编队来自驻扎在湛江的"南疆利剑"航空旅,全部24架苏35就归属于这个部队。

2019年7月,这批苏35曾跟随中俄联合巡航,在日本海上空亮相,算是刷了次存在感。



但随着国产歼20、歼16和歼10C大批服役,这些昂贵的"洋武器"不得不逐渐退居二线,主要承担掩护轰-6K远程轰炸机的任务。

从2016年首批4架抵达河北沧州,到2018年底全部24架交付完毕,苏35从"香饽饽"到"鸡肋"的转变仅用了短短数年。

花费20亿美元,平均每架八千多万美元的战机,就这样成了我军的"特殊存在",不得不说,这个结局恐怕连最初的决策者都没预料到。



«——【·买买买的背后·】——»

要理解我军为何引进苏35,得回到2010-2013年的时间节点,当时美国正大力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南海形势日趋紧张。

而我军的主力战机还是歼10A、歼11B和一批老旧的歼7、歼8,面对美军F-22和即将服役的F-35,确实存在不小的代差。

尽管2011年我国的歼20已经完成首飞,但从首飞到形成实际战斗力还有漫长距离。



那时的中国军迷可能还记得,歼20直到2017年才正式服役,而且最开始装备的还是俄制AL-31F发动机。

国产的歼16当时也处于研发阶段,何时能形成战斗力尚未可知。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3年起,中俄开始了漫长的谈判过程。最初俄方要求我方至少购买48架苏35,态度相当强硬。



经过近两年的拉锯战,最终在2015年11月敲定了24架的订单,总价20亿美元。

对俄罗斯来说,这笔生意来得正是时候。西方制裁让俄罗斯经济举步维艰,急需外汇注入。

而中方则看中了苏35装备的AL-41F-1S(也称117S)矢量发动机和当时比较先进的航电系统。

这笔交易有点像是互相利用:俄罗斯需要钱,中国需要技术和过渡期的战力补充。

在当时特定条件下,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选择,难以苛责。谁能想到,不到十年时间,我国的航空工业会有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



«——【·当苏35遭遇国产"黑马"·】——»

"金头盔"空战竞赛是我军检验战机性能和飞行员技战术水平的重要平台。

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的比赛中,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反复上演:装备苏35的飞行员屡屡被驾驶歼10C的飞行员"击败"。

这个结果让许多军迷瞠目结舌,按理说,苏35作为一款四代半重型战机,各方面性能应该全面领先于中型战机歼10C才对。

然而实际对抗中,苏35那引以为傲的超机动性能根本派不上用场,往往在远距离就被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0C锁定"击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现代空战的特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苏35装备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在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上与我国自主研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相比有明显差距。

而歼10C凭借先进的雷达系统和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可以在超视距范围内就完成目标锁定和攻击,根本不给苏35发挥近距格斗优势的机会。

有个形象的比喻:苏35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但在还没靠近对手前就被对方的"暗器"击中要害。



即使你内功深厚、招式华丽,但人都倒下了,还怎么施展拳脚?这就是信息化战争的残酷现实。

不仅如此,在战术运用上,我军飞行员对国产战机的特性更加了解,能够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

而苏35作为外来品种,飞行员们对其适应还需要时间。这种人机配合的差异,在高强度对抗中也被放大了。



«——【·那些退货的故事·】——»

苏35在国际市场上的境遇同样不太顺利,甚至可以说是颇为尴尬。

2018年,印尼与俄罗斯签署了11亿美元的合同,准备引进11架苏35。

这本是个双赢的交易,印尼甚至创造性地提出用咖啡、棕榈油等商品抵扣部分款项。

然而,美国挥舞起CAATSA(《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的大棒,威胁对购买俄制主要武器装备的国家实施制裁。



2021年底,印尼不得不放弃这笔交易,转而购买法国的"阵风"和美国的F-15EX战机。

埃及的故事更加戏剧化。2018年,埃及订购了24至26架苏35,合同金额高达30亿美元。

到2020年7月,第一批5架战机已经下线,就等交付了,然而,面对美国的强力施压,埃及在2022年初取消了订单,选择购买美制F-15战机。

结果,俄罗斯工厂里堆积了17架造好却卖不出去的苏35,据传可能转卖给伊朗。



阿尔及利亚也曾对苏35表示过兴趣,但在考察后认为其雷达系统太过落后而放弃。

直到2023年6月,伊朗才成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个苏35用户,购买了25架战机。

这些国际"退货"事件反映出一个现实:苏35作为武器系统固然有其价值,但在当今地缘政治复杂的环境下,武器采购早已不是单纯的军事决策,而是牵涉到复杂国际关系的政治行为。

同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像苏35这样侧重机动性而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的战机,其性价比确实受到了挑战。



«——【·乌克兰上空的苏35命运·】——»

理论上的争论可以无休无止,但战场是检验武器系统最残酷也最直接的标准,俄乌冲突中,苏35的表现给了我们一些参考。

2022年4月3日,一架苏35在乌克兰哈尔科夫附近被击落,这是该型战机在实战中的首次损失。

之后的战事中,乌克兰方面声称至少击落了5架苏35,2024年2月,甚至出现了三天内两架苏35被击落的情况,这些战损引发了对苏35作战能力的质疑。



当然,战机被击落并不一定代表该型号性能不佳,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任何武器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苏35之所以在乌克兰频繁遭遇损失,与其执行的任务性质和俄军整体作战体系的不足都有关系。

由于缺乏精确制导武器,俄军苏35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才能提高打击精度,这就增加了被防空武器击落的风险。

同时,苏35缺乏有效的隐身能力,在现代防空网络前很容易被发现,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其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不佳表现。



但站在客观角度看,即使是美军的F-15、F-16这样的非隐身战机,如果处于类似环境下执行同样任务,可能也会面临相似的风险。

战机性能只是影响战场结果的诸多因素之一,作战理念、指挥控制、情报支援等同样重要。



«——【·苏35的第二春?·】——»

那么,我军引进的24架苏35现在怎么样了?它们真的已经毫无用处了吗?

事实上,中国军方并没有彻底弃用这批战机,2018年5月,有报道称一架苏35被送回俄罗斯进行升级,装配了国产PL-15导弹与新型头盔瞄准系统。

这表明我军正在努力发掘这款战机的潜力,让它与国产武器系统更好地融合。



从实际使用角度看,苏35在几个方面仍有其独特价值。

苏35最大航程可达4500公里,载弹量达8吨,这在远海行动中是宝贵的能力。在南海战略要点执行长时间巡逻任务时,这种大航程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隐身战机不同,执行驱离任务要的是展示存在和威慑,而非隐藏自己。

苏35那令人惊叹的"眼镜蛇"机动和"库尔比特"高难度动作,在近距离驱离外军飞机时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



在某些作战场景下,可以让歼20凭借隐身优势执行先期侦察和压制任务,随后苏35出动执行大规模火力打击。

这种高低搭配的战术运用,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发挥出最大战力。

苏35还是一个宝贵的技术研究平台,通过研究其117S发动机的矢量推力技术,对我国自主研发的WS-15"峨眉"发动机提供了有益参考。

这些技术收获,从长期看可能比战机本身的作战价值更为宝贵。



«——【·从"买来"到"造出"的飞跃·】——»

苏35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军工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完美诠释了"买一代、仿一代、超一代"的发展路径。

从上世纪90年代引进苏27,到自行组装歼11,再到深度改进的歼11B,直至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6,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从模仿学习到创新超越的完整路径。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工程师、科学家和产业工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自信。

2010年到2020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黄金十年,从技术跟随者快速成长为并跑者,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领跑。

2019年的俄罗斯航展上,当俄方看到中国展示的歼20后,再也没有积极向中国推销战机,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从历史视角看,引进苏35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合理性。

即使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有些仓促,但在当时技术条件和国际环境下,这确实是一个务实的选择,没有这些探索和尝试,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自信。

军事装备引进从来不是简单的"淘宝购物",而是一个复杂的战略决策过程。

技术获取与维护成本、短期战力提升与长期自主创新、国际关系与国内产业发展,诸多因素需要综合权衡,苏35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教材。

«——【·那些可能的结局·】——»

按照常规战机20-25年的寿命周期,我军的苏35大约会在2035年左右退役。

到那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可能已经进入了六代机时代,就像今天的五代机与当年的苏27一样,会有一个时代的跨越。

在剩余的服役期内,这批苏35很可能会继续担任"特殊任务执行者"的角色。

远海巡航、对抗训练、飞行表演等任务会成为它们的日常。在中国空军不断壮大的先进战机序列中,它们会成为一个特殊而独特的存在。

有人可能会问:能否将这些苏35二手转售给其他国家?从理论上讲,这种可能性存在,但实际操作面临不少障碍。

二手战机的价格会大幅折扣,可能无法获得理想的经济回报,而且由于涉及俄罗斯的知识产权,任何转售都需要获得俄方同意。

潜在的买家还需要考虑后续维护和备件供应的问题,以及可能面临的美国制裁风险,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二手转售的可行性。

«——【·得与失之间·】——»

回顾整个苏35引进的过程,我们既不应过度美化其价值,也不应完全否定其意义。

军事装备的引进与发展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不能简单用今天的眼光去评判昨天的决策。

从积极方面看,苏35引进为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提供了有益借鉴,为空军提供了一定过渡期的战力支撑,也为我们了解国际先进战机设计理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从消极方面看,24架不同体系的战机确实给后勤保障带来了额外负担,其性能与国产新锐战机相比也确实存在明显短板,性价比不够理想。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页,苏35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拥有可靠的国防力量。

而这正是近年来我国军工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关键所在。

那么,中国的苏35还有啥用?从严格军事角度看,它的确已不再是主力,但作为技术研究平台、特殊任务执行者和战术体系的补充力量,它仍有其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到领跑壮丽征程的一个历史见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参考信源·】——»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