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代表,这条路啥时候能修到我家门口啊?”

春雨绵绵,丰都县虎威镇回龙村的泥泞小道上,村民老李攥着沾满泥巴的锄头,眉头紧锁。隆涛暂停前行,脚轻轻地在路面上走了两步,再尴尬地看着自己泥泞的裤管,抬头笑道:“李叔,您放心,材料已经批下来了,下个月就动工!”老李的眉头这才舒展开,拍了拍他的肩:“你说话,我信!”

作为丰都县虎威镇回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隆涛2021年12月当选丰都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在人大代表履职期间,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付诸在行动上。心沉一线,淳化乡风的“践行者”。

田间地头的“破局者”

2021年的回龙村,矛盾交织、乡风涣散,五年间换了六任村支书仍无起色。

隆涛当选县人大代表的第一天,便立下誓言:“一定要让回龙村换个模样!”参加完县人大会议,回到家里,隆涛脱下皮鞋换上胶靴,扎进田间地头,蹲在农家院坝,用乡音土话解读政策,用真心实意化解纠纷。村民张婶因土地划分与邻居争执多年,隆涛连续三晚坐在她家灶台边,掰着指头算账、讲理,最终让两家人握手言和。

面对村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土路,他跑遍县里十余个部门,争取到资金硬化“四好路”1.5公里、机耕道5公里,蜿蜒的便民道如银丝带般串起散落的院落。他牵头制定村规民约,推行积分制,乱扔垃圾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昔日的“问题村”悄然蜕变,人心聚了,乡风淳了,再无一人上访。

议案里的“泥土味”

“代表不是挂名,得替乡亲们把声音带上去!”隆涛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满走访心得。一次调研中,他发现村民为绕行3公里山路卖菜发愁,连夜起草《关于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的建议》,推动县交通局增设村道养护资金。另一份《盘活撂荒地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让荒废多年的坡地重焕生机,种上了连片的榨菜。

他不仅写议案,更跑现场。列席县政府常务会时,他直言:“农村产业不能光靠补贴,得让土地自己‘生钱’!”在社坛镇沃柑基地调研,他蹲在田埂上记录种植户的难题,回村便组织村民学习技术。有人说他“爱管闲事”,他摆摆手:“不管闲事,咋当代表?”

榨菜缸里的“共富经”

回龙村的榨菜曾因工艺落后、销路不畅,堆在仓库里发霉。隆涛带着村两委跑遍涪陵榨菜集团,请来专家改良配方,新建500立方米的现代化腌制池。村民老王嘀咕:“祖辈都这么腌,能行吗?”隆涛拉着他钻进车间,指着恒温设备说:“叔,咱得让老手艺穿上新衣裳!”

他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与60余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统一发放良种、指导田间管理。留守老人刘奶奶腿脚不便,他组织党员帮她收菜;残疾户陈大哥缺劳力,他联系合作社上门收购。一年下来,全村250亩榨菜地增收超25万元,户均增收4000余元。腌制池飘出阵阵咸香时,村民感叹:“这缸里腌的不是菜,是咱的好日子!”

一双手,能握住锄头,也能托起民心。

从泥腿子支书到县人大代表,隆涛始终坚信:“脚下沾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他硬化的是路,凝聚的是心;他腌制的不仅是榨菜,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基层履职的征途上,他像一株扎根山野的稻穗,俯身为桥,昂首作帆,让“人大代表”四字在田埂间、灶台边、百姓心里,生长出最蓬勃的力量。(任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