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赵哲峰
编辑 | 杨博丞
摘要:最后赢家依旧充满变数。
两年一度的上海车展如期而至。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如今的中国车市,最贴切的应该是“混乱”。
一边是车企销量节节攀升、自主品牌持续加速向上、各种智能化、电动化新技术层出不穷,而另一边则是多数车企陷入增收不增利、合资品牌开始绝地反击、新技术引发的事故和争议不断的乱象。
而在这个“乱纪元”当中,汽车行业参与者们一边加快创新、提升技术和产品实力,一边开放合作、抱团取暖,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博弈。
而这一切似乎都浓缩在了车展中的100多款新车和各种发布会当中。
自主品牌站稳高端市场
乘着“新四化”东风,自主品牌终于在新能源时代摆脱了“大而不强”的形态,逐渐在中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根据汽车数据咨询平台杰兰路数据,2024年自主品牌汽车在30万-50万价格区间的市占率达到41.8%,在50万-70万区间的市占率为34.6%,甚至在百万级以上市场也占据了8%的份额。而在2021年,自主品牌在30万以上市场的市占率均低于10%。
而这一趋势也在本次车展中得以体现,在自主品牌的展车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长串以数字“9”或“8”开头命名的新车,均为各自品牌的高端甚至旗舰车型。
其中,有售价在30万-40万级的问界M8、享界S9增程版、乐道L90、昊铂HL、领克900、深蓝S09等,也有售价百万级别的极氪9X、仰望U8L、尊界S800等。
而取得如今成果原因,自然是不断提升的技术实力和创新动力。
例如不久前上市的问界M8,除了搭载全套华为智能化技术外,还实现了业界首创的车门冗余设计:除了常用的电瓶系统外,该车在其他位置也配备了一些小电池,保证车辆在发生碰撞后断电的情况下仍可开启车门。
而同为“鸿蒙智行”家族成员的享界S9增程版也在车展中亮相,新车除了增加新的动力形式外,还搭载同级少见的4颗激光雷达,包括原有的192线激光雷达,以及新增的3颗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进一步提高了辅助驾驶的安全冗余。
除了“鸿蒙智行”家族外,我们还能在深蓝S09、传祺向往S9、新款岚图Free等车型上见到或多或少的华为技术。
其中,深蓝S09和传祺向往S9不仅搭载华为乾崑ADS 3.0辅助驾驶系统,还拥有鸿蒙座舱,而新款岚图Free更是成为首批搭载华为ADS 4辅助驾驶的车型。
尽管华为已经渗透进国产中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其他车企也是各有“绝活”。
例如广汽昊铂HL就搭载了广汽自研的ADiGO辅助驾驶系统,可实现高速辅助驾驶和城区辅助驾驶,同时该车支持全域800V平台和5C超充。
领克900则首搭英伟达Thor智驾芯片,并搭载双8295座舱芯片,在算力方面领先同级。此外,其顶配车型还采用2.0T发动机+三电机的动力方案,综合功率达630kW,且得益于后轴的两个轮边电机,其可实现原地掉头、蟹行模式、灵巧转向等功能。
而当别人都在“花式炫技”时,乐道L90则另辟蹊径,打起了“空间牌”。该车拥有容积240L的巨大前备箱,有效解决了增程式以及插混车型储物空间小的痛点,同时依附蔚来的换电体系,其还能规避纯电动车补能方面的短板,主打一个实用。
而在自主品牌此前鲜少涉猎的百万级赛道,此次也是戏份十足。
其中,“杭州湾库里南”极氪9X首次公开亮相,并将量产车的智驾硬件配置拉升至新的高度,其采用双Thor芯片(算力1400TOPS)+ 5激光雷达的组合。动力方面,该车搭载极氪超级电混技术,支持900V高压平台,可实现6C充电。
图源 极氪官方
除了高端化产品外,自主品牌的个性化产品也是百花齐放。在这次车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吉利的电动化越野“方盒子”银河战舰,其可以实现跟百万级仰望U8一样的蟹行模式、原地掉头等功能;还能看到配备车载无人机的方程豹钛3、搭载最新云辇-M、全线控底盘、易三方系统的电动超跑腾势Z、主打都市精致小车定位的萤火虫等新车。
合资吹响“本土化”号角
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市占率快速攀升。根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2024年,自主品牌市占率分别为41.2%、47.3%、51.9%、60.5%,短短3年时间,合资品牌的份额就萎缩了1/3左右。
▲图片来源:乘联会
而这种变化发生之快,也让合资品牌有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为了不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过去“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们纷纷放低姿态,逐渐将更多技术主导权交给中方企业,并更深度融入中国汽车产业链当中。于是在本次上海车展,我们看到了合资品牌们的新面貌。
传统德系豪华三强BBA分别展示了各自最新的产品和规划:奥迪不仅首次开启“双车战略”,还带来了与华为深度合作的多款新车;奔驰发布了其全新电动化平台的首款车型CLA L;宝马则展示了其与阿里深度合作的最新成果。
具体来看,奥迪是本次车展新车最多的品牌之一,包括一汽/上汽奥迪A5L、奥迪A6L e-tron、奥迪Q6 e-tron、AUDI E、全新奥迪Q5L等。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奥迪A5L,作为奥迪A4L换代更名后的车型,其将由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分别生产,两者将在造型设计和细节配置上有所区分,开创了合资豪华品牌推行“双车战略”的先例。
技术层面,奥迪A5L基于奥迪全新燃油车平台PPC打造,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具备不俗的竞争力,两款奥迪A5L都将搭载华为辅助驾驶系统,采用双激光雷达和视觉融合感知方案,可实现无图L2驾驶辅助能力。
全新奥迪A6L e-tron此次则以全新电动车的形式亮相,不同于此前的“油改电”插混A6L e-tron,该车是基于纯电平台PPE研发而来,并同样搭载华为辅助驾驶系统,且支持800V平台,续航超过700km,在内饰设计上也采用了国内流行的“三联屏”设计。
图源 奥迪官方
此外,由上汽和奥迪联手打造的独立品牌AUDI也发布了其首款量产车——AUDI E5 Sportback。该车同样由PPE平台打造。目前官方并未透露其辅助驾驶方面的信息,但车展期间,AUDI品牌与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宣布将共同打造全新智驾方案。
奔驰在本次车展中带来了其全新MMA架构的首款车型CLA L,该车采用纯视觉辅助驾驶方案,可实现全场景辅助驾驶功能,并支持800V平台,续航接近800km。
宝马这次虽然没有带来重磅新车,但其与阿里巴巴联合发布了两大AI智能体——“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进一步强化了宝马在智能交互领域的竞争力。
其中,“用车专家”将作为宝马车主的专属技术顾问,为车主提供车辆状态查询、功能解析、驾驶建议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而“出行伴侣”则更像是一位“管家式”智能助理,可为用户提供复杂任务和场景下的出行规划。据悉,为了完善两大智能体的使用体验,宝马对超600万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了深入研究。
除了德系品牌,日系品牌也在快速加码本土化:日产发布首款由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的车型日产N7,开始了其从“全球车本地改”到“中国研发,全球输出”的转变;丰田则官宣将在中国推出RCE体制(Regional Chief-Engineer中国首席工程师),今后将由中国人担任部分重点车型的首席工程师;本田则持续加深与Momenta、DeepSeek、宁德时代等中国公司的合作。
图源 东风日产官方
日产在本次车展带来了焦点车型日产N7,作为面向中国市场的纯电家轿,日产N7从设计、配置、技术等方面都深入融合了“中国特色”。不仅完全摒弃了日产此前家族设计语言,还把“冰箱、彩电、大沙发”搬进了车里,同时还与Momenta合作开发了辅助驾驶系统,三电方面支持400V/800V超充,可实现3C/6C充电倍率。此外,东风日产官方表示,其与华为深度合作的旗舰车型,将于今年内亮相,并计划到2026财年,在中国推出8款新能源车型。
而丰田则在上海车展喊出“立全球,更中国”的口号,并推出RCE体制,今后无论是新能源车型,还是卡罗拉、凯美瑞等燃油车,都将由中国人担任首席工程师。其实早在年初,丰田就在组织架构上做了重大调整,首次由中国人担任丰田中国的副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一系列动作也体现出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改革决心。
除了上述品牌,还有众多合资品牌在本次车展中展现出对中国市场的空前重视。比如大众一口气发布了3款针对中国市场的概念车,包括品牌首款增程式车型ID.ERA、与小鹏合作开发的纯电SUV等;雷克萨斯全新ES和现代首款纯电平台SUV则选择在本次车展完成全球首发;别克也发布了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和全新电子架构“逍遥”。
智驾集体“失声”
随着工信部加强对智能驾驶宣传话术的监管,各大车企和智驾供应商也响应号召调整了宣传策略。
本次车展,多家参展商连夜修改宣传话术,而各车企领导的讲话也明显更加“沉稳”,此前清一色的“智能驾驶”均改为“辅助驾驶”,“安全”更是成了本次车展的高频词汇。
据悉,有关部门提出的要求是:有关技术的表述,仍可使用 “智能驾驶”以及“在未来实现自动驾驶”;而有关产品的表述,则应当使用 “辅助驾驶” 或 “组合辅助驾驶”。
在此背景下,就连一贯擅长制造热点的余承东也收敛了许多,虽然其出席了上汽发布会并为尚界品牌站台,但全程没有提及“智能驾驶”相关的词汇;理想汽车也在车展前夕紧急修改了产品名称,首次亮相的理想L6“智驾焕新版”被改为“智能焕新版”;何小鹏则宣布将开启行业首个“AI 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希望全面提升用户的安全意识。
尽管大家的宣传口风都有所变化,但相关技术的发展却不会因此停滞。毕竟监管部门的初衷是整治行业乱象,让其回到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中,而非将智驾技术一棒子打死,正如华为对此事的看法“规范宣传有利于真正有实力的车企。”
而华为无疑也是本次车展存在感最强的企业之一,但其他企业依旧带来了不少亮点。
例如在车展前几天,地平线发布了其最新的L2级城区辅助驾驶HSD和征程6计算方案,而这两大技术也在车展媒体日公开亮相。
其中,HSD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技术架构,是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分为HSD 300/HSD 600/HSD 1200三个版本,提供从普惠级到高性能再到全场景的解决方案。
而征程6则是当前性能最强的国产智驾计算方案,算力覆盖10-560TOPS,是目前国内唯一满足从L2辅助驾驶到全场景辅助驾驶需求的智驾计算方案。
而这两项技术一经问世,就收获了多方的合作订单。
HSD发布当天,地平线就与奇瑞达成量产合作,未来HSD将广泛出现在奇瑞搭载“猎鹰智驾”的车型中;车展期间,理想宣布新一代理想AD Pro辅助驾驶系统将全面采用地平线征程6计算方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商轻舟智航,则发布行业首个基于单征程6的端到端城市NOA;大众汽车在车展期间发布了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由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的合资公司酷睿程研发。
图源 奇瑞官方
此外,激光雷达作为近年来辅助驾驶的重要硬件,在本次车展中也占据了不少的“戏份”。
车展开幕前夕,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同时发布新品。
4月21日,禾赛科技举发布面向L2到L4的激光雷达感知方案“千厘眼”,并正式发布新一代车规级激光雷达ETX、全球最高线数的车规级激光雷达AT1440、车规级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FTX。其中,AT1440在10%反射率条件下测距能力达300米,点频超3400万点每秒。
图源 禾赛科技官方
而速腾聚创则发布真192线车载数字化激光雷达EMX,可实现每秒288万点的高清点云、探测距离最远300米。此外,速腾聚创还可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快速定制不同造型、线数、帧率、探测距离的数字化激光雷达产品。
新技术花式解决续航焦虑
与智能化技术同步迭代的,还有电动化技术。
从本次车展的新车来看,前几年还很少见的800V超充技术,如今几乎成了标配。但超充是个体系化工程,这不仅需要车辆本身支持高压架构,还需要与之匹配的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等。在本次车展中,我们也能看到相关技术的全面进步。
今年3月,比亚迪率先发布了“兆瓦闪充”技术,这项基于1000V全域高压架构的技术,可在5分钟内增加超400km续航,充电峰值功率达1MW,几乎做到了“油电同速”。
紧接着,极氪和华为也火速跟进,纷纷在公开场合宣布将推出全新超充技术。于是在本次上海车展,我们也看到了它们的最新成果。
4月22日,华为正式发布业界首个全液冷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峰值功率达1.5MW,实现每分钟补能20kWh的行业新高度。据悉,华为全液冷兆瓦级超充适用于电动重卡、乘用车和工程机械等多种车型。
4月23日,极氪发布V4极充桩,单枪峰值功率达1.3MW。目前,极氪首个V4极充站已落地杭州,是行业单体功率最大的充电站。同时,极氪将在深圳等核心城市试点,加速新能源汽车进入“单枪兆瓦时代”。
电池方面,宁德时代则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车展前夕,宁德时代举办科技日活动,一口气放出三张“王炸”:骁遥双核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全新钠离子电池。
其中,骁遥双核电池采用创新的双核架构和自生成负极等技术。双核架构是指一块电池同时拥有两个“独立能量区”,针对高、低压系统形成双核备份,同时满足能量密度、稳定性、安全性的多重需求。
该架构可以在一个电池组内实现多种材料组合,包括钠-铁、铁-铁、三元-铁、双三元等组合。例如钠-铁双核电池可同时具备钠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和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而“双三元”体系则可以提供极致的能量密度,其可在轴距3米的车型上搭载180度以上的电量,纯电续航里程突破1500km。
而“自生成负极技术”则是原子层级的技术突破,其可让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0%。
此外,宁德时代还发布了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和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的钠离子电池——钠新电池。
其中,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是全球首款同时满足800km续航和12C充电倍率的磷酸铁锂电池。而钠新电池则实现了接近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175Wh/kg,并可实现零下40 ℃至零上70 ℃的全温域适配,在极低温环境下仍可保证90%以上的电量,同时支持5C充电。
宁德时代国内乘用车、商用车首席技术官高焕表示“钠离子电池大规模量产,将有效降低对锂资源的依赖,预计未来钠离子电池会取代磷酸铁锂电池一半的市场”。据悉,宁德时代钠电池将在今年底出现在巧克力换电车型中。
结语
相信在汽车行业的新一轮大洗牌中,我们将见证更多新生力量的崛起,也会看到部分旧势力的衰落甚至退出,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旧共存”和“螺旋式发展”将是主旋律,任何阶段性胜利都不足以决定最终走向,最后赢家依旧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