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

凌晨1点的济南纬六路高架桥像一条悬浮的光带。济南市机械化清扫大队的马洪亮驾驶着蓝白相间的机扫车缓缓驶过路面,扫盘与地面摩擦、刷洗的沙沙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这是他与这座城市对话的特殊语言。


2025年五一假期的前夜,当济南市民枕着对假期的期待入眠时,这位全国劳动道德模范正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城市梳理着黎明前的"妆容"。

深夜十点半的“逆行”

马洪亮的一天是从晚上10点半开始的。

4月30日晚上10点20分,马洪亮刚刚起床,他轻轻推开卧室门,客厅静悄悄的。妻子已经入睡,孩子的房间还隐隐传来播放视频的声音。马洪亮端起被茶渍染成深褐色的搪瓷杯,喝光最后一口茶,悄悄出门上班了。

楼下烧烤摊的烟火气正浓,孜然混着啤酒泡沫的香气顺着夜风飘动。每年快入夏时,小区楼下的商业街早已热闹起来,烧烤店一家挨着一家。马洪亮搬到这里很多年了,不过他几乎没参与到过这样热闹的氛围中。“一直上夜班,不上夜班的时候,我也是都在睡觉。”马洪亮笑着说。

20分钟后,他的电动车出现在机扫大队的停车场。马洪亮是济南市机械化清扫大队的一员,为了保障白天高架桥的道路畅通,济南保洁高架路的工作转移到了夜间,而“马洪亮们”的工作就是晚上清洗高架桥,确保第二天城市开始运转时,高架路已“焕然一新”。

月光下,一辆辆新能源洗扫车整齐排列,机扫大队院子内静悄悄的,马洪亮每次都是最早的。

“我习惯了提前40分钟到。”马洪亮说,这两年,大队里换上了新能源洗扫车,白班同事下班后把车放在单位充电,上夜班的马洪亮就主动揽下了拔充电桩、记录充电数据的任务。

“以前扫马路就是‘大扫把’,现在有了‘机扫车’,我是亲身感受了机械化作业的进步”,马洪亮说,“所以要好好对待干活的家什,车吃饱了,活才干得漂亮,这都是我力所能及的。”

打开车门,拿出记录本,插卡,拔下充电装置……为了防止数据记错,马洪亮一手举着手机拍照,再打开手电筒蹲下来对照照片誊写数值,为下一位用车的同事备好一份“安心清单”。一双质量较好、鞋底柔软的鞋一直放在单位值班宿舍,他只有每晚工作的时候才会穿,马洪亮说,穿这双鞋开车会舒服很多,他再提上两壶泡好的浓茶,去值班室领取车辆钥匙后,劳动的一天开始了。

3公里 8圈 16年

纬六路高架全长仅3.2公里,却是济南最难“梳洗”的路段之一,秋天掉落叶,冬天易结冰,3 公里的桥面加上匝道需要来回转圈 8 次才能完成清扫,而长高架通常两人搭档作业,不需要反复调头清扫,清扫起来比较轻松。

马洪亮主动选择了最“麻烦”的短高架,他要从午夜12点一直工作到凌晨六点半。天快亮的时候,还要下车再人工捡拾一遍垃圾。


只见马洪亮将车速控制在 15 公里每小时,右手拇指熟练地轻拨方向盘,让旋转的刷毛紧贴路缘石,随后,烟头、碎石“吞”入车腹。

“高架路清扫讲究 ‘三圈八次’。” 他边操作边解释,“第一圈贴着左侧路,第二圈贴右侧路,第三圈专门清理匝道。每个方向要跑四趟,总共八圈。”马洪亮说道,这样才能保证一晚所有路面都被打扫一遍。

平时市民开车在高架路上行驶,很少能感受到有垃圾存在。不过,当专注盯着地面看时,一天未扫的高架路小型垃圾的确有不少,烟头尤为多,马洪亮时不时向外探,透过后视镜看路面是否清理到位。

就在这时,后视镜里突然出现一个白色物体,“哐当”一声 —— 一辆大货车经过时突然掉落了一个大纸箱。这时洗扫车就派不上用场了,需要人工清扫,马洪亮停下车拿着扫把走了过去。“油、建筑材料、塑料筐……这些高架路上常见的大件垃圾”,他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撒漏情况,几乎每天都能碰到。


清扫过“内圈”后,马洪亮开着车回单位加水、倒垃圾,再回到纬六路高架已接近3点钟,路上几乎看不到车,马洪亮的机扫车显得格外“孤独”。

“不管工作了多少年,到了这个点还是疲惫得不行,实在难熬。” 马洪亮忍不住打着哈欠,挤了挤眼睛。这个时候,他总习惯插上u盘,这里面存着儿子帮他下载的十几首老歌,听着歌,他摸出泡着半杯茶叶的保温杯,边喝水边嚼着两片发苦的绿茶。

机扫车驶过纬六路高架桥最高位置时,马洪亮总会特意放慢车速。“以前这里都是平房,这几年眼见着他变成了这么多的高楼大厦。”马洪亮说,这段高架路他已经打扫了16年了,高架路两侧的城市面貌变化是天翻地覆的。“济南变得越来越好,自己也能为这个城市更干净做点贡献,虽然累点,但想想这些觉得自己有价值,感觉也幸福的。”

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

作为机扫大队的“元老”,马洪亮的环卫生涯始于 2004 年。

2004 年,没有一技之长的马洪亮从老家济宁踏上进省城打工的列车,成为济南市机扫大队的一名道路保洁员。最初负责大纬二路大观园路段时,750 多米长、10 多米宽的路面,凌晨 4 点到岗、晚上 9 点收工的作息,15 平方米出租屋的简陋环境,几百元的月薪,构成了他环卫生涯的起点。


但他没有抱怨,反而在扫帚与路面的摩擦声中琢磨出 “门道”—— 针对不同保洁场景,他亲手制作了 “四样宝”:推扫路面的长毛宽扫帚、清理人行道的短毛窄扫帚、贴合路沿石的直角扫帚、铲除小广告的铲刀。这套 “马洪亮工作法” 后来在全市推广,成为环卫作业的标准流程。

“就一个想法,既然活儿交给我了,我就要把工作干好,认真干,踏实干。” 马洪亮说。在同事眼里,马洪亮总在别人嫌麻烦的地方下 “笨功夫”,然而“较真”的态度在极端天气里更显分量。

2021年 1月,济南遭遇零下 20℃的极寒天气,高架路路牙石下和背阴面结满冰溜,机械作业根本无法施展。50 岁的马洪亮带着班组队员凌晨上岗,铁锨铲不动就用镐头凿,耳朵冻得通红、鞋子和裤子冻成硬壳,他的照片被媒体记录下来,收到了很多市民的点赞和关注。“当时根本顾不上这些,也没有胃口吃饭,就想着快点让马路恢复通畅。”回忆起这些,马洪亮却笑着说,只是做了应该做的,每到冬天极端天气来临,所有机扫人员全员上岗,24小时连轴转是工作常态。


多年来,马洪亮已连续十年被评为“优秀保洁员”,先后荣获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十大杰出职工”,山东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提到这些荣誉,马洪亮笑着说,其实对于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我只是干好自己的工作,我已经干了一辈子环卫了。我这一辈子就把这一件事干好就行。”

凌晨六点的收工时刻,露水浸润过的柏油路泛着润泽的光,像刚刚铺就的崭新画卷。这座城市即将苏醒,而马洪亮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用扫帚书写着平凡中的伟大,用足迹丈量着城市的温度,在每个黎明前的黑暗里,为千万个家庭守护着整洁与安宁。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