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选列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段近百年时间的中国美术作品,展现了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年来的美术创作成就。其中的水彩卷共收录了208件作品,来自湖南8件作品中,张小纲作为唯一的年轻艺术家入选,他的那件作品还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的封面。第二年,张小纲告别家乡湖南,南下深圳开启了他创作的大湾区阶段至今。

这段往事在“南去北来为何事——张小纲艺术展”开幕式上被“水彩老人”黄铁山隆重提及。在黄铁山看来,从上世纪8、90年代持续至今对水彩艺术的热爱和坚守,以及始终走在追求一种正确的中国水彩画发展道路上,成为艺术家张小纲最为可贵的品质。



捐赠现场,左为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右为艺术家张小纲

2025年4月,艺术家张小纲向湖南美术馆捐赠作品200余件并举办展览。张小纲将此次展览形容为“向家乡汇报”。他在自序中写道:那个曾在荷花池畔追摹丹青的少年,在岳麓山下拾级叩问的学子,终究在岭南的潮声中,将绘画进行到底,将绘画行旅织成一条归乡的丝帛。

展览:

走进张小纲的艺术人生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指向了张小纲创作的不同面向:在“湘云楚水”中展示了其代表作如《春堤》《水乡端午》《村口》等等,保留水彩画特有的灵动透明感同时又融入了东方美学的诗意表达;《1979年7月-蛇口开山第一炮》(创作草图)开启了第二单元“湾区浪潮”,在该单元中能清晰感受到艺术家对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和艺术表达;“万里江河”与“异域清风”是张小纲在世界游走时留下的艺术足迹,方寸之间是跨越东西方的审美之旅;“荷田问道”聚焦张小纲在《荷问》系列中对水彩画形式语言的创新;“星辰大海”聚焦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水彩实验,开拓水彩艺术的全新疆界。



《1979年7月-蛇口开山第一炮》(创作草图)开启了第二单元“湾区浪潮”。

这件作品为张小纲为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创作,定格了特区建设中壮阔的一瞬间。

展览采用叙事的方式,对张小纲几十年的艺术成长历程进行梳理。依次观展可以看到张小纲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展览同时特别设置了多个单元,通过写生的情绪带领观众进入回忆,重温过去。

本次展由湖南省画院创作部(青年画院)副部长、湖南省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李辉武担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研究院梁江担任学术主持。李辉武介绍,本次展览主题“南去北来为何事”来源于南宋词人姜夔在岳麓山顶写下的“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张小纲的人生经历,与这首词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展览现场

作为湖南美术馆捐赠研究展系列,此次展览也是百年湖湘美术史梳理的组成部分。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对张小纲的无偿捐赠表示感谢,并对艺术家的慷慨和大爱表示感动。捐赠和展览的顺利举行,让他对湖南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研究展”项目有了更大的信心,艺术家们的信任也成为美术馆工作的动力。

讲座:

新时代语境与中国水彩画创作

以展览为契机,湖南美术馆组织了“新时代语境与中国水彩画创作——走进张小纲的艺术人生专家讲堂”,对新时代语境与中国水彩画当代属性进行深度探讨。讲座由李辉武主持,邀请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梁江、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美术》杂志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功华、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以及艺术家张小纲参与。正如于洋所说,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而张小纲作为个案成为了问题的抓手。



艺术讲座现场

于洋:水彩画在“三大体系”中的发展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指出,水彩画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三大体系”中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学科体系来看,中国大学的美术院系多数没有水彩画专业,也没有独立的水彩画系;从学术体系来看,一些重点问题、个案问题都没有得到非常切实深入、个案化、考据性的研究;从话语体系的角度,一些技法术语仍然在建设中,至今没有非常成熟的、获得大家普遍认可的经典专著。而且,水彩画自身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很重要的特性是以轻写重,即通过自身的话语特点完成书写和叙事。它的难度在于归纳和取舍,以及如何寻求自身本体的边界。

于洋认为,张小纲在艺术实践中对用水彩画呈现中国语境以及水彩画的抒情性和叙事性探索做出了很多尝试。其中,运用撞水、撞色等技法,并将中国画传统花鸟画法融入其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尤其是他90年代画的《椅子上的瓶花》给于洋留下了深刻印象:午后阳光从窗子照过来的场景,画面静谧唯美,简约抒情,凸显了水彩画的特色。



展览现场,远处的作品为《椅子上的瓶花》

“中国语境的表现不仅局限于故土山水,还涉及对时代感的捕捉。”于洋表示,张小纲的早期创作聚焦于对湖湘文化的深刻描绘,近年来通过作品如《蛇口开山第一炮》和盐田港主题画作表现将新时代的家国变化。以往水彩画在主题创作中较少被提及。张小纲的这批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圳作为国家发展桥头堡的新时代风貌,也体现了他对水彩画在宏大主题表现上的重要贡献,为水彩画的“中国语境”赋予了新的内涵。

梁江:中国水彩画的现代化和中国化

“水彩艺术是一个外来画种,且属于小画种。在当代艺术领域,它并不像油画或中国画那样被广泛重视。在王肇民先生之前,水彩画的地位较低,通常被归入基础训练的范畴,与速写、素描一起被视为美术教育的基础。”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回顾在中国美术馆工作期间如何发掘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先生的过程并表示,王肇民先生作为当代水彩画领域的重要人物,在世时并未得到应有关注,在孤独中坚持创作多年,其艺术成就和价值长期被忽视。如今,水彩画已成为全国美展中的重要门类,这与几代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梁江认为,以书法艺术和唐诗宋词因为时代语境变化而无法被超越作为参照,中国水彩画的现代化和中国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是指在技法、观念和艺术语言上符合当代人的精神诉求,能触动人心;而中国化是要让水彩艺术应与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体验相契合以引起共鸣。同时,水彩画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和边界,不能轻易逾越。



张小纲《荷·梦系列作品之二》145cm×196cm纸本、水彩、丙烯2013年

在分析张小纲作为个案的意义时,梁江表示,张小纲立足于中国艺术的沃土,同时遵循水彩画本体语言的特色,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空灵虚静又融入了诗画的语境,且蕴含着湖湘文化的血脉,体现了崇实重形、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梁江分析,“南去”对张小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深圳的开放环境为他开拓了眼界,接触到了新的观念,使他的思维和感受发生了变化。如《荷问》系列,既有物象又超越物象,更接近精神世界,在写实与虚化、具象与抽象之间自由转换。从某种意义来说,张小纲将湖湘文化重新活化,通过水彩艺术的形式呈现给湖南人民,这是他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周功华:新时代语境关乎文化价值重塑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功华表示,新时代语境不仅涉及艺术的本体问题,更关乎文化价值的重塑。艺术不能仅以画种或学科来限定,而应从更宏观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因此,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水彩画创作不仅需要关注技法和风格,更需要从文化思维、教育使命、中西融合和个体心性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而张小纲的艺术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湖南水彩画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当代,更在师范教育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结合张小纲的工作履历,先后在长沙、深圳等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在美术教育领域有长期的耕耘,曾参与制定中国师范教育的教材和大纲。因此,周功华认为,张小纲虽然被视为湖湘美术的重要代表,但他的艺术价值早已超越地域性。



张小纲《窗系列之七》117cmX79cm纸本、水彩2025年

从张小纲的创作经历来看,展现了从写实到抽象,再到意象的心路历程。这种创作路径不仅是风格的转变,更是一种文化思维的体现。艺术最终要回归“道”,这是中国文化最高的境界。艺术有共性,最终还是讨论心性的问题。尊重个体心性是中国艺术走向自我创造的关键。而张小纲为学艺术的人提供了最大的启示:心性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而实践是展现心性的唯一途径。

杨灿伟:固守水彩艺术边界的重要性

《美术》杂志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追溯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历史。水彩画传入中国已有百年,伴随着西画的传入与中国现代转型的开展,最初在上海被广泛运用,并逐渐推广到各个高校主要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门类。改革开放后进入繁荣期,从中国各地出现的水彩画组织和学术团体到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单独设立水彩展区,水彩画正式进入主流艺术评价体系。这一举措不仅证明了水彩画并非仅仅是“小画种”,更体现了中国美术界对它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后,水彩画融合了现代艺术语言,突破了传统的写实模式,形成了多样化的当代形态。

在百年的本土化与融合过程中,水彩画呈现出以下三个重要特征:技法融合、意境探索以及民族元素融入。包括在技法上充分吸收了中国水墨的留白与写意手法、将山水画的意境融入创作中以及将江南水乡乃至敦煌壁画的元素转化为水彩语言形成独特的东方美学表达。这些特征表明,水彩画在本土化进程中不仅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还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如李铁夫、李叔同、王肇民、黄铁山、陈坚等。他们的作品充分证明了“小画种”也能诞生“大画家”。同时,水彩画始终承载着中西文化的对话,连接了传统与现代。



张小纲《英国乡村风景·农舍》18cmX26cm纸本、水彩2018年

杨灿伟认为,张小纲在水彩画领域的艺术实践,体现了对水彩艺术边界的固守与本体语言的拓展。水彩画的边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许多作品虽然被归类为水彩画,但实际上使用了丙烯等其他材料,甚至在展览中出现了发光的水彩画。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形式,但也削弱了其本体语言的纯粹性。张小纲的作品始终坚守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展现了水彩画的纯粹性和独特性。同时,从本次展览可以看出写生在水彩画创作中的重要性。水彩画对水分的控制要求极高,这使得水彩画的创作非常依赖经验。张小纲的作品在水分控制上展现了极高的技艺。通过写生,艺术家不断探索和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使其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启示:

发自内心热爱与持之以恒

正如张小纲好友蒋祖烜在分享对张小纲未来创作期待时所说,从王正德先生开始,湖南水彩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他们共同铸就了湖南水彩大省的荣耀。然而,大省不仅要有过去的辉煌,更要有当下的实力和未来的潜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光荣上,而应致力于创造今天的辉煌和未来的荣耀。

家乡人对张小纲的归来也给予积极的反馈。张小纲从湖湘走向特区前沿并不断尝试突破的成长路径,为当下的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讲座现场

中南大学教授、湖南省水彩画学会副主席蒋烨回忆起学生时代,张小纲在夏天穿着短袖文化衫,汗流浃背却依然专注作画,其背影给人以“虎背熊腰”、如山般稳重,但是他的笔下却将乡村小道的破败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给人以沁人心脾的美感。蒋烨表示,正是这种热爱推动张小纲将绘画作为职业,更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对美的追求。张小纲的作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其创作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而非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尽管他的作品受到大众喜爱,进而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并非他创作的初衷,而是热爱与持之以恒创作的自然结果。

中南大学教授、湖南省美协水彩艺委会主任唐晓明还清晰地记得29年前与老师张小纲的初遇:那是唐晓明上的第一节水彩课,张小纲做示范带来了一个深蓝色的瓶子,插着野花,还在瓶子周围撒了一些花瓣。在本次展览中,唐晓明对“星辰大海”单元印象最为深刻:“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张老师如此大批量、大尺幅的抽象表现作品。它探讨了生命本体这一宏大而深刻的命题。这是每一位绘画创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我特别喜欢这个系列,尤其是那些带有镜像效果的作品,它们传达出一种独特而强烈的感受。整个展厅的作品大多采用抽象表现的手法,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展览现场

通过办展来反思自己的不足,是张小纲多年的习惯。他希望每一次办展都能有所突破,走出自己的舒适圈,避免作品变得油滑而失去感染力。张小纲强调,水彩画只是一个媒介,不应被固定在某种约定俗成的范式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名利的追求越来越少,创作变得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他越来越注重画自己想画的东西,这种自由的创作态度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轻松。同时,他也选择了更为舒适的创作方式,并不是每天都画画,有时候会停下来进入生活,等有了灵感之后再拼命创作。艺术创作必须发自内心,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湖南省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李辉武在总结陈词中表示,展览刚刚启动时,正好遇到了DeepSeek横空出世,带来了一片恐慌,担心自己和行业会在不远的将来被取代。但是在展览的推进过程中,通过跟艺术家的不断探讨,有一个想法逐渐坚定:AI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人的温度。但是,艺术家就可以做到,“南来北去为何事”是一个有温度的展览。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1日。

(来源:艺术头条)

画家简介



张小纲,1955年生,湖南长沙人。

1975年毕业于湖南省轻工业学校工艺美术班装潢专业。

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先后任艺术学院美术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职。

1998年起任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担任设计与艺术学部主任、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等职,教授、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员会学术秘书、湖南省水彩画研究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教育(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艺术设计专业协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会主任、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深圳画院签约画家。

长期从事水彩画教学、创作与研究,所创作的作品分别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2006年《中国水彩百年展》,2013年《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2015年《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2010年《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双年展》,2012年《意大利国际水彩画大展》,2018年《深圳国际水彩双年展》,2018年《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并多次获奖。曾在海内外举办个展、联展30余次,代表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广东莞城美术馆、深圳画院、深圳博物馆、青岛美术馆及海内外收藏机构收藏。代表性艺术成就分别收录于《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中国水彩百年集》、《中国水彩画史》、《中国水彩画图史》、《中国水彩画观念史》、《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作品集》、日本《JCA ANNUAL》、《广东美术百年作品集》、美国《INTENATIONAL ARTIST》等。主要作品分别发表于《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装饰》等专业刊物,并出版专著、教材十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