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开启,苏州得月楼打卡拍照和就餐又排起了长队。得月楼姚岚经理告诉记者,她还常常被客人拉着聊电影。原来有很多人是看完苏州喜剧电影《小小得月楼》后特地寻过来打卡的。近年来,不少电影佳作的取景地成为了热门打卡点,“跟着电影去旅游”成为消费亮点,殊不知很早前这样的旅游模式就有了,而且绵延至今。
为致敬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根据江苏省电影局部署安排,江苏省电影集团于4月中旬精心策划了“时光记忆”艺术电影展映,苏州站就展映了1983年上映的电影《小小得月楼》。记者从网络资料看到,这些年,不少经典影片展映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部电影。
《小小得月楼》是以苏州美食文化为背景的经典之作,通过草根青年的奋斗故事,重现了上世纪80年代“苏式生活”的烟火气,同时让传统苏帮美食跃上银幕,带领很多观众重温了“苏式生活”的烟火气,与苏州非遗“苏灯”“苏面”等文化符号交相辉映。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不少观众N刷过《小小得月楼》,“看了三遍。那时候苏州滑稽戏团演员本色出演,仔细听辨,苏州话台词里有江北腔、沪语腔、无锡腔,以及正宗苏白。每个人都活灵活现,好似要蹦出荧幕。讲那个年代姑苏老字号得月楼市场改制下的变革,讽刺不正之风,却也有极富生命力的元素去诠释生活。美不胜收,坏人坏得天真,好人戇得可爱,连那跋扈与骄傲,古板与轻浮,都蒸腾着热气。最喜欢看饭馆五个青年,小桥流水边,外放录音机,努力学英语,其实插科打诨喝啤酒,轧朋友。随意眺望,远处便是河边淘米洗菜场景,每个人都青春得挤出汁水,只说要享受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还有网友说,在片中看到了“甫里鸭”,是第一次听说这道菜。
经典影片带来了绵延不绝的情怀杀。姚岚经理告诉记者,其实从电影上世纪上映后,就一直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很多游客一走进得月楼,就会找电影里对应的拍摄场所。前天就会有一位老游客跟我聊了好久,我们电影是1982年拍摄,1983年上映,他说1984年就来过店里,现在店里大变样了,原来一进门就直接上二楼,现在是分两边走楼梯。我跟他解释说,我们2006年重新翻建了,所以布局有调整。”姚岚说,聊天中,老人家表示再次来打卡,很感慨很开心,想起了很多往事。
“得月楼”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苏州虎丘半塘野芳浜口,为盛苹州太守所筑,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得月楼”恢复于1982年4月25日,移址苏州繁华中心太监弄。
得月楼建筑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飞檐正中,体现姑苏风韵。有网友写到,“站在得月楼前,门口一双石狮,进门之后是大器的红木楼梯,一幅2层楼高的山水画依附在墙面,古色古香。320平的餐厅,数十米高的门庭,用古典的通天楼梯和跑马楼回廊,体现了苏州古典建筑的一大特色,室内装修采用高档的红木,装饰汇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融为一体,红木雕刻,平雕、透雕、双面雕、浮雕均体现了当时对餐厅的用心,展现了吴侬文化和得月楼的餐饮文化气息。”
“电影展汇聚了大量年轻影迷,他们也会专门来打卡。”姚岚告诉记者,得月楼打卡频率最多的点位是门口店招、跑马楼回廊和山水画,很多客人都爱在楼梯上面拍照打卡。
而在很多年轻游客的社交平台评价中记者看到,其主营四大菜系之一的苏帮特色菜点是必然会出现的,“点了一道《舌尖上的中国》展示的松鼠桂鱼,长相神似松鼠,味道酸酸甜甜脆脆满口鲜香,还有手剥河虾仁蟹粉两鲜,鲜美无比,鸡汤也是特别鲜美”。
记者了解到,此前江苏还开展了“跟着电影品美食”消费联动活动,让观众在观影后还能品尝到电影中的同款美食。不少观众笑称,这样的活动简直是“一票回本”。当前,江苏还在不断丰富这一活动内容,通过推出一批电影主题餐厅、推出一系列电影美食产品、推出住店即可免费观影一场等“影、食、住、游”的多维度融合,打造全链条消费“新体验”。
在“时光记忆”艺术电影展映期间,不少观众就凭借《小小得月楼》的票根到得月楼餐厅观前店、李公堤店享受单桌满100元及以上优惠30元的观影美食优惠,让观众在观影之余,还有机会感受“舌尖上的苏州”。此外,得月楼还推出“非遗苏帮菜体验课”,食客不仅能品尝松鼠鳜鱼、响油鳝糊等经典菜肴,还能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烹饪技艺,沉浸式感受江南饮食文化。
有趣的是,这个五一假期,如果你没能出门远行,到电影院跟着电影来一场“电子旅游”也是可以的。
五一档电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以一场横跨南北5000公里的视觉盛宴,将祖国山河的壮美浓缩于大银幕之上,简直身临其境。
电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从内蒙古草原的浩瀚星夜启程,穿越张家界奇峰险壑、安化茶山云雾、长沙烟火街巷,辗转40余处实景拍摄地,用镜头丈量中国大地的辽阔与诗意。
片中,草原婚礼的篝火、茶山梯田的晨雾、张家界悬崖的穿行等画面,以《国家地理》级的质感震撼观众眼球。有很多观众观影后表示,五一假期,无需舟车劳顿,走进影院就可以饱览5000公里的江山胜景,让心灵自由驰骋在苍茫天涯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