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之家 | 温暖驻外人

数十万驻外人都在关注

驻外之家人才网

www.zhuwaizhijia.com

南非凌晨三点,大伟发信息给我说他失眠了,起因是因为收到国内猎头提供的岗位offer:"这个岗位薪资可能只有你现在的一半,还要996。"他说这已经是第二次被这样的工作机会劝退,他发信息跟我说:影子,你说我还要继续非漂吗?

我不知道该如何劝说他,在这个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阶段,回国未必不能重新开始开启一段新的工作,创业也行毕竟也积累了一点点资金;然而现实中,我遇到的大多数是在国内公司干不了多久,创业也是草草结束就又选择非漂的人比比皆是,或许会非洲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相对来说比较安稳的一条赛道,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他说:"回国?我们已经成了职场'外国人'"

在纳米比亚做了五年工程项目管理的Alex,春节之前终于下定决心回国,他说这三个月的求职经历给了他当头一棒。"我在非洲管过上亿的项目,回国后HR却质疑非洲经验算不算数。"他说更让他震惊的是薪资落差太大了,他说"影子啊,你知道他们开出的工资还没我在非洲时缴税多"。

于是上周Alex又找了份驻外的工作出去工作了,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随着现在职场的变化,许多非漂小伙伴发现自己的海外经验正在"贬值"。

32岁的小李也在肯尼亚做了六年外贸,他说在回国后面试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能适应国内的工作节奏吗?""你了解现在的直播带货模式吗?"他吐槽的说道:"只要工资给到位,啥工作节奏适应不了呢?关键是工资缩水那么多,还要996,不知不觉中好像我们这些在海外打拼的人已经成了国内职场的外国人。"


其实还有更有意思的是年龄门槛,37岁的张哥在安哥拉做了八年矿业,回国求职时发现大多数岗位还都要求"35岁以下"。他开玩笑的说"在非洲我们还是香饽饽,回国却成了'超龄产品,想来想去还是继续出去几年吧”。

于是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回来了,然后找了一圈工作后没干多久又出去了,有人嘲笑说:你们不是在非洲这么牛吗?自己创业就好了,还当什么牛马?在非洲那样的环境你们都可以如鱼得水,这么好的条件你们不更加容易?嘿,还别说,那些铁了心在国内扎根的还真的是创业居多,那些学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的,跨境电商直接干起来,一年还可以出个差,当地客户照样还能维护,但这毕竟是占少数。

二、"留下?我们正在支付看不见的代价"

话说那些选择留在非洲的人,就真的很解脱吗?未必吧,他们或许同样面临着难以言说的煎熬。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了,和我视频时都不怎么说话了。"在加纳做工程的王总说这已经是他在非洲的第七个年头“错过了孩子的第一次走路、第一天上小学、第一次登台表演。每次视频,都能感觉到她和我的距离又远了一点。"

每次在机场的时候都调侃大家大箱小箱的托运,非洲人托运的是商品,我们箱里装的是各种各样的零食、药品;还记得那位在尼日利亚工作的刘姐,她说"疟疾、伤寒、高血压这些药每年回国都要带很多过去,已经成了日常标配。"去年,她有朋友因脑疟没能及时救治而去世,她说"那天晚上我突然想通了,我们是用生命在换钱"。

文化孤独感更是如影随形。在埃塞俄比亚工作的Andy说:"最怕过节,看着朋友圈里国内亲友团聚的照片,只能自己煮碗泡面加根火腿肠当年夜饭。"话说这种有一晚老坛酸菜泡面吃还是挺好的,哪怕是过期的泡面在这里也是被当成宝。


三、"我们卡在了中间地带"

渐渐地,很多老非漂们发现,大家好像陷入了一个尴尬的中间地带,很多人既无法完全融入非洲,又与快速变化的祖国产生了隔阂。还有人说:"现在回国坐公交车地铁连扫码支付都不太会用,朋友聊天说的梗也听不懂。"在坦桑尼亚工作了8年的陈兄说,"上次回国打车,司机师傅看我用现金付钱时的眼神恨不得刀了我,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出土文物。"

还有更多的或许是价值观的变化。在加纳做NGO工作的涛哥说:影子,回国后,我已经无法适应某些潜规则。在非洲待久了,习惯了更直接的工作方式,回国后反而不会'来事儿'了。"

别说涛哥,就说我,回国后参加活动的时候,经常听身旁的人聊天说:这是领导某某某,这是某职能部门的某某某;然后看着他们特别热情的上去打招呼,说是要混个脸熟;我和朋友说:这些在位者估计想记住他们的名字都不太可能,毕竟一年到头也没什么需要打交道的;朋友白了我一眼说:那是因为你的市场不在这里,如果你想在这个地方扎根那些人还真的要认识认识。我当时心里的想法是:别对我没事找事就行,惹不起就躲远远的。


四、"明年还做非漂吗?这个选择题太难"

面对去留抉择,每个非漂的小伙伴都在算着一本复杂的账。就像我曾经听到一个兄弟说"再干三年,攒够首付就回去。"我问他:三年后孩子就初中毕业了怎么办?他居然还沉默了很久;

有人为了保持新鲜感不断地变换国家,虽然航班的时常离家越来越近,也有一些朋友开始把业务向国内转移"虽然赚得少点,但能经常见到家人,但是不得不承认,转型过程比想象中艰难得多。”

或许大家的选择并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这个快速变迁时代的缩影。当世界变得愈发不确定,每个人都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异乡人"。我倒觉得只要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能够安身立命,不管在哪里工作生活都可以,即便是这个选择当下并不完美。就像聊天时候在塞内加尔工作的老乡说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不是我们选择了非洲,而是这个时代只给了我们这样的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