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7期 美术聚焦

越南美术:传统工艺与现代融合中的跨文化基因

在东南亚各国中,无论历史渊源还是文化特征,古代同属儒家文化圈的越南与中国具有相通的文脉。越南社会规范强调“忠孝节义”“家国同构”,与中国古代的传统伦理高度一致;越南传统节日的祭祀仪式与家庭观念,与中国习俗如出一辙‌。越南顺化皇城是越南世俗建筑的典范,仿照北京故宫布局,后又吸收了法国的设计元素,成为东南亚“东西方艺术结合的杰出例证”‌。其漆画、陶瓷等工艺技术亦源自中国,如越南磨漆画融合宋代螺钿镶嵌技法,形成兼具中华风格与本土审美的艺术语言‌。中越文化纽带在东南亚具有不可复制性,越南对儒家伦理的深度内化、汉字的历史使用及行政同构性,使其成为中华文脉的“南洋镜像”‌。

因此,越南美术自然同中华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根源与联系。在历史上,越南拥有和中国漆画几乎完全一致的国宝级艺术——磨漆画,以中国传统漆艺技法为核心,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亮丽色彩、浑厚质感的视觉表现语言‌。

此外,越南美术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是绢本绘画,同样源自中国写意水墨绘画,经过对日本敷色技法和西方水彩技法的融合,画面注重朦胧意境与民族主题,在全球美术领域中大放异彩。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越南经历了沧桑巨变:先有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越战,后有80年代“革新”时期的经济改革及国家开放。30多年间,艺术创作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新锐画家的灵感,重新探讨曾被抑压的主题及感知,形成了温柔敦厚的美学基调、多样性的题材与形式。比如画家黄积铸的蛋彩漆画作品《逮捕美国战俘》,即使描绘的是战争题材,也避免激烈情绪表达,转而通过平静叙事展现了人间温情,被公认为越南漆画的代表。而老一代画家、越南现代艺术先驱黎谱,更结合‌了印象派的光影处理‌、‌超现实主义的意象表达‌与‌东方传统绘画的线条韵律,将中国书法线条与西方的油画构图相结合,创作出兼具诗意与宁静感的作品,成为国际市场追捧的经典‌。他甚至对法国印象派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越南】黄积铸 《逮捕美国战俘》 蛋彩漆画 95cm×165cm 1969年

如今,越南美术在“后殖民”与“全球南方”理论框架下,形成融合本土文化、殖民遗产与当代议题的多元生态,例如通过女性形象、田园风光等主题展现民族身份认同‌,既根植于漆艺等本土文化遗产,又积极回应全球化与科技变革,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艺术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越南同中国之间的美术交流同样值得提及,比如“友谊精神”于2017年在越南胡志明市工厂当代艺术中心首度呈现,2025年广州美术学院也举办了“友谊精神:1975年以来的越南艺术家团体”研究展,此次展览系统梳理了越南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旨在突破传统地缘政治视角,以“友谊”为切入点,揭示个体间协作对艺术创新的推动作用,重构东南亚当代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叙事逻辑‌。


【越南】黎谱 《中国花瓶》 布面油画 64.8cm×91.4cm 1979年

马来西亚美术:丝路纽带与水墨丹青的千年共生

从‌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到‌21世纪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马来西亚始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在持续数代的“下南洋”热潮后,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占四分之一,并完整保留了中国传统语言、节庆及宗祠文化,马六甲、槟城等地的骑楼建筑和庙宇呈现了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马来西亚华人群体既是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承者,也是本土多元社会的建设者。抗战时期,3000多名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参与滇缅公路运输,以生命支援中国抗战,两国结成了生死相依的伟大友谊。马来西亚美术的发展,与这种血肉交融的情谊是分不开的。‌

19世纪,华人移民将中国水墨技法带入马来西亚,形成“南洋水墨”雏形。钟正川等早期华人画家以家禽、渔村为题材,融合东方意境与热带自然景观,奠定本土水墨画派基础‌。


【马来西亚】钟正川 《海风习习》 纸本水墨 70cm×138cm 2020年

马来西亚现代美术以‌多元文化交融‌为核心,既延续水墨、蜡染等传统基因,又通过数字技术、跨国展览和工业化题材实现创新突破。从‌高校教育革新‌到‌国际艺术生态共建‌,其发展路径体现了东南亚在全球化背景下“边缘叙事”的独特生命力‌。其中,华人艺术家‌、马来西亚水墨画协会的创始人钟正川‌以水墨画为基础,其热带雨林、渔村生活等本土题材作品,延续了水墨的东方意境,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交流融合。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致敬,也有对马来西亚自然风光的赞美。他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元素融入画作,使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连接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心灵‌。另一位华人艺术家林荣光专注中国书画研究,融合传统笔墨技法与现代艺术观念,作品涵盖水墨画、书法及装置艺术,在促进中马文化交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两国艺术交流的重要媒介‌。林荣光既是‌传统水墨的守护者‌,也是‌当代艺术的革新者‌。通过跨领域创作(音乐、书法、装置艺术)与跨国协作,他构建了“东方美学全球化”的实践范式,并持续以教育、展览与数字技术推动中马文化深度互动‌。


【马来西亚】林荣光 《茶与道》 纸本丙烯 28cm×28cm 2008年

近年来,中马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走向了新的高峰。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拉曼大学等高校与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开展学术互访与新媒体艺术研究,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水墨的融合‌。中国艺术家崔雪涛、东野升珍等受邀参与马来西亚艺术创作营,与本土艺术家共同探索热带题材的现代表达‌。

同时,出生于广东汕头的炎黄国际文化协会创会会长林祥雄不仅长年奔波于中马之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展,更是在马来西亚槟城海滨成立个人美术馆,与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1958年成立)形成互补,聚焦当代艺术与国际交流,持续通过国际合作强化文化影响力‌。这座即将在2025年6月竣工的美术馆,将成为马来西亚槟城的新地标。


【马来西亚】林祥雄 《残云舞大地》 纸本设色 106cm×97cm 2012年 中国美术馆藏

柬埔寨美术:从神性到世俗的艺术史诗

中国和柬埔寨之间的友好交往可以上溯至唐代,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发扬光大。两国现代的友好关系历经考验、坚如磐石,完美地诠释了何为国家之间外交关系“重情义”的典范。

柬埔寨美术以高棉文明为根基,在历史与当代的碰撞中形成“神俗共生”的独特美学体系,既延续吴哥时期的神圣性表达,又融入世俗生活的鲜活叙事。吴哥窟浮雕以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及佛教经典为题材,通过“乳海翻腾”“毗湿奴降魔”等神话场景构建神性空间,同时以层叠式构图和深浅浮雕技法实现宗教叙事的视觉化‌,是珍贵的世界遗产,也是反复在柬埔寨传统和现代艺术中出现的主题。可以说,“神性”和“世俗”的碰撞与融合,就是柬埔寨美术的核心特征和主要表现。


【柬埔寨】斯维·肯 《寺庙的仪式》 布面油画 78.5cm×98cm 2008年

吴哥窟建筑与雕刻艺术奠定了柬埔寨美术的文化基因,传统高棉艺术的精致与独特性成为现代美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内战结束后,柬埔寨艺术家通过民间自发创作和国际交流逐步恢复艺术生态,现代美术在传统遗产与全球化语境中寻找新路径‌。其中,以农民画家斯维·肯‌为代表,其作品以朴素的写实风格记录战后柬埔寨的社会生活,成为工农画家群体的缩影。他的创作融合工匠精神与个人叙事,成功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壁垒,激励更多民间创作者通过自发创作进入公共视野,重塑柬埔寨战后艺术生态的多样性‌。斯维·肯的作品既是个人生命经验的诗意转化,也是柬埔寨社会转型期的镜像,通过素人艺术的去精英化表达,实现了历史记录、文化传承与全球对话的多重意义‌。可以说,他在世俗的基础表象之上达成了某种神性。

近年来,柬埔寨有不少艺术家通过画廊和国际展览,不断进入国际视野,加速融入全球艺术体系。尤其是2024年“中柬人文交流年”期间,金边举办“龙腾盛世,友谊长存”主题书画展,展出中柬艺术家作品,聚焦两国文化互鉴与艺术融合‌。2023年,“中国国家画院优秀作品展览”在柬埔寨国家博物馆展出,以建交65周年为契机推动学术互动‌。中国国家画院组织艺术家赴柬采风,促进创作实践与理论互鉴‌。一些民间机构如柬中友好协会,也通过书画展览在中国和柬埔寨之间建立起文化桥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柬埔寨国家广播电台合办“中柬友谊台”,《美术里的中国》等节目在柬埔寨播出,扩大了美术教育在当地的影响力‌。可以说,柬埔寨与中国的美术交流以展览、教育、媒体为支柱,通过传统符号的现代转化与两国青年艺术家的合作,构建了“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


【柬埔寨】斯维·肯 《筛米的女子》 布面油画 59cm×48.5cm 2001年

通过回顾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三国的美术发展史,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中华文明与东南亚文化圈自古便因地缘相近、商贸往来而紧密相连,在美术领域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南方丝绸之路山间穿行的马帮到海上贸易的帆影,中华文脉如一条奔涌的长河,滋养着东南亚艺术的土壤;而东南亚多元文化的独特基因,亦为中华艺术提供了异域灵感的源泉。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态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见证。

从青瓷贸易到数字漆画、从娘惹建筑到锡雕新生,中国与东南亚的艺术对话始终在传统基因与现代创新间寻找平衡点。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交响,不仅沉淀为历史记忆,更在当代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生,为多元文明对话提供了鲜活的东方智慧样本。■

编辑 | 闫天蒙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