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取材于权威资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陈嘉庚出生于1874年福建泉州集美社。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伴随他一起的还有中国被帝国主义殖民的屈辱记忆。



1890年,陈嘉庚来到新加坡,帮父亲打理生意。1903年,因父亲用人不善,导致破产。在这一背景下,陈嘉庚不仅没有逃跑躲债,反而接过了这个烂摊子,重新开始做起。

按照当地法律规定,如果破产的商行不在自己名下的话,是没有债务的。也就是说,父亲破产的商行,他是可以规避债务的。

然而,陈嘉庚在决定接手父亲破产的生意后,他召集了诸位债权人,并向他们承诺自己会替父还债。这个决定让他在华侨社会中赢得了普遍信任,但同时,也让他在创业初期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已经三十岁的陈嘉庚,背负着替父还债的承诺一头扎进了商海。几年后,他便挣得十几万。积攒了这笔初始财富后,他原本可以用来再次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一下子拿出了9万,替父还债。遵守了自己当年对债权人们的承诺。

陈嘉庚说到做到立即在华侨中引起了广泛热议,许多人称赞他“一诺千金”。



1925年,陈嘉庚的公司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期,经营有米厂、木材厂、皮鞋厂等,超过了30处厂房,生意遍布全球五大洲,手下员工多达三万多人。

毫无疑问,陈嘉庚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然而,除了做生意之外,他还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称作国货,同时商标注册为“钟牌”,意为警钟长鸣,唤醒民众勿忘国耻。

1912年,陈嘉庚带着一家人回到集美,当他看到家乡没有学校,孩童顽劣不堪、青年打架斗殴、赌博抽烟的现状后,当即决定创办学校。第二年,集美便有了第一所新式学校。此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毁家兴学”之路。

因为在为学校招聘老师的过程中,感受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困境。于是,陈嘉庚决定创办高等院校。1919年,陈嘉庚公开表示:

“此后本家生理及产业逐年所得之利,虽至数百万元,亦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费用,乃余之大愿也。”



同年5月,陈嘉庚回到祖国,创办厦门大学,离开前,他更是将自己在海外的所有不动产捐给集美学校作永久基金。

1921年厦门大学终于建成,这也是福建的第一所大学。他将自己做生意赚来的钱,几乎全部用到了发展国家教育上。为筹措教育经费,他曾一度卖掉了自己的私人住宅。

除了相信教育为立国之本,并为之奋斗终生外,陈嘉庚还为我国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1909年,陈嘉庚经人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在孙中山的影响下,他也成为了中国同盟会的一员,为其革命提供了经济支持。从此,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义捐、侨汇,成为了我国抗战期间重要的财政支柱。

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后,陈嘉庚率领山东筹赈会,在九个多月的时间里,开展各种募捐活动。这一时期,他也第一次组织不同族群、省份、阶层的华侨一起抵制日货。



抗日战争爆发后,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积极组织成立抗日救国组织,捐款捐物支援国内抗战。在这一背景下,新加坡侨领们不约而同找到陈嘉庚,请他出面领导华侨在新加坡的筹赈工作。

陈嘉庚考虑到自己已经退出商界,无法带头捐献钱财,便婉拒了这一重任。但侨领们却对他说道:

“你为兴学,不惜毁家,如今声望更比以前高,何况南洋一带那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出自陈嘉庚公司,你登高一呼,大家必定踊跃响应。”

最终,在各位侨领的极力劝说下,陈嘉庚于1937年出任星华筹赈会主席。

1938年,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支持祖国抗战,统一管理各地的救亡组织,各地华侨组织和代表齐聚新加坡召开大会。会议决定成立南侨总会,并推选陈嘉庚担任主席。



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全南洋华侨为支持国内抗战,突破地域、帮派、行业等的界限,团结在一起,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抗日救亡团体。此后,陈嘉庚夜以继日开展工作,为国内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1939年,国民政府经济面临困难,蒋介石亲自给陈嘉庚发去电报:

“振奋以前之精神,继续努力源源汇寄,俾裕军用。”

仅1939年这一年,南洋华侨就向国内提供了高达8亿元的资金。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时期,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的捐款,已经成为了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财政支柱。除了捐钱外,南洋华侨还多次捐献飞机、坦克等战略物资。

自领导华侨的抗日运动以来,陈嘉庚一直支持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但是,他却在一次延安之行后公开大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0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苦的阶段,远在海外的南洋侨胞更时刻关注着祖国抗战的情况。为了解国内抗战情况,同时慰问广大抗日军民,南侨总会组织了“回国慰劳视察团”。

消息一经传出,南洋各地爱国华侨纷纷报名参加慰劳团。为了避免慰劳团在回国后被人操纵或受人欺骗,已经66岁的陈嘉庚思虑再三后,决定亲自率慰劳团回国。

重庆是南侨慰劳团访问的第一站。消息在国内传开后,重庆各界欢欣鼓舞,热烈欢迎慰劳团的到来。国民政府高度重视,随即准备了8万元经费开办各种欢迎宴会和活动。

1940年3月26日,陈嘉庚一行人飞抵重庆,国民政府各机关代表、上千名民众聚集在机场欢迎。在欢迎茶话会上,陈嘉庚发表了讲话,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祖国的惦念,他的爱国之情和抗战必胜的信心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国人。



早在回国前,为了减轻国内战时的负担,他便要求慰劳团此次回国,要自备生活用品和购物所需资金。同时,还定下了一条原则:

“切实做事,不夸张,不虚饰,务以诚敬谦恭对人,简单朴素律己,以不负海外千余万华侨之使命为最高之原则。”

于是,当陈嘉庚听说重庆国民政府专门拨款8万元用于这次的招待费用后,他第二天便在重庆各大报刊上发表了一份声明:

“闻政府筹备巨款招待慰劳团,余实深感谢。然慰劳团一切用费已充分带来,不欲消耗政府或民众招待之费。在此抗战中艰难困苦时期,望政府及民众实践节约,切勿消耗物力;且当抗战困难时期,尤当极力节省无谓应酬,免致多延日子,阻碍工作。”

陈嘉庚本人也多次表态,谢绝蒋介石安排的种种豪华住所、餐食。慰劳团在国内的一切开支,除了汽车接送外,一切都是自费的。



3月28日,陈嘉庚第一次与蒋介石会面。蒋介石的做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蒋介石的专车刚到,就听到传令兵大喊“蒋委员长到”,在场所有人立即起立,一个个恭敬地等待着。直到蒋介石走进会场坐下,轻轻挥手示意后,大家才敢坐。后来,陈嘉庚在与友人提起此事时,直言“蒋介石像个皇帝”。

除了与国民党内的军政要员交流外,陈嘉庚还与重庆各界民主人士、报社记者等进行了广泛接触。他看到国民党内的种种现状后,失望不已。

就在这时,叶剑英、林伯渠等共产党人上门拜访。不久后,陈嘉庚应共产党人邀请,来到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在与共产党人接触的过程中,陈嘉庚逐渐转变了对共产党的看法,并提出了“想要去延安看看,见一见中共最高领导人毛主席”的意思。



几天后,毛主席便从延安发来了电报,正式邀请陈嘉庚一行人来延安访问。蒋介石得知这一情况后,想尽各种办法阻挠。

不过,陈嘉庚态度坚决,蒋介石也不好继续阻拦,只是他又说道:“去延安也可以,但切不可受共产党欺骗。”

5月31日,陈嘉庚一行人抵达延安。为了让他了解延安的情况,毛主席特意让人做了一系列参观安排,还主动邀请他参观枣园,令众人意外的是,陈嘉庚听后,却只说了一句“我今天是来吃饭的”。

陈嘉庚之所以这样说,其实是想看看共产党和国民党有何不同。在重庆的这段日子里,他见惯了国民党内的奢侈与豪华,民间流传的“前线吃紧,后方紧吃”并非空穴来风,完全是真实写照。他想通过餐食看看在延安的共产党是什么样子的?



毛主席单独邀请陈嘉庚先生吃饭,饭桌上除了平日里的咸菜、白菜外,还多了一碗鸡汤。他指着那碗鸡汤,笑着说道:“我没钱买鸡,这是邻居的大娘听说我招待原来的客人,特意送来的。”

仅仅一顿简单的饭,就让陈嘉庚对共产党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虽然在延安只待了仅仅8天,但却让陈嘉庚“大开眼界”。与重庆的民众相比,延安的老百姓吃穿自然比不上,但每个人精神面貌十足,干活积极,当地治安很好。

来延安之前,陈嘉庚听说延安有数十万军队,但在延安的大街上,他却很少能够见到身穿军装、耀武扬威的军人。

他向毛主席说明了自己的好奇后,毛主席向他说道:

“八路军是人民子弟兵,因战备和生产需要,平时很少出来,有的战士所穿衣服与老百姓一样,一时也认不出来。如果你需要去看看军队,可以请朱老总陪你去看看。”



与重庆截然不同的场景,令陈嘉庚对共产党惊叹不已。尤其是当他亲眼见到像毛主席这样的领袖与普通干部、人民群众的亲切交流后,他更是感到不可思议。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共产党,陈嘉庚还多次询问在延安的归侨青年。他从这些青年们的口中,更进一步确定了自己在延安和解放区的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

在与共产党干部和解放区人民群众的交往中,陈嘉庚从离开重庆时的迷茫已经变得豁然开朗,最终确定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逝世。周总理和朱德亲自领先执绋到北京火车站,用火车运至故乡陈嘉庚的故乡集美,将他安葬在鳌园墓地。

参考资料:金秋2021年5期、红岩春秋2015年6期、《家庭百科报》2015年5月1日、党员文摘2015年7期、今古传奇·人物版2021年4期、文史春秋2019年3期、财经国家周刊2016年9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