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倪玉
今年5月25日,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英勇牺牲77周年纪念日。为了告慰英雄,大力弘扬董存瑞精神,笔者专访了“董存瑞班终身荣誉战士”——大连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三服务管理中心军休干部吕景成,听他介绍董存瑞,还有寻找“董存瑞班”班长的故事。
崇敬——根深蒂固
矢志不渝宣传董存瑞,应该不是偶然吧!“你的判断真的没有错!1978年底,我19岁穿上军装入伍时,就是在董存瑞生前所在团。不仅如此,自己还是第16任‘董存瑞班’班长马家龙接到部队的。下连后,我的第一任连长是第13任‘董存瑞班’班长张会信。”吕景成非常自豪的回答我。
董存瑞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英雄!1929年董存瑞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抗日战争时期,他当过儿童团长,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任某部6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河北隆化的战斗中,当主攻部队受到桥头敌暗堡火力威胁的紧要关头,担任爆破组长的董存瑞冲到桥下,毅然用手托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炸毁暗堡,壮烈牺牲。所在纵队追授他“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命名他所在班为“董存瑞班”。1950年,董存瑞被追认“全国战斗英雄”。1957年5月29日,朱德亲笔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英雄董存瑞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来到英雄部队,董存瑞的事迹反复学习,在我的心里扎根发芽。吕景成告诉我,阅读《雷锋日记》他发现董存瑞不仅是自己的学习楷模,也是雷锋的学习榜样。1961年2月3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董存瑞和董存瑞式的战士已成为一种标志。”另一篇日记:“董存瑞英雄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我一定要为党和国家的利益,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在董存瑞和雷锋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在组织的培养下,吕景成自觉发奋工作,积极要求进步。入伍仅4个月,他就被任命为副班长,当兵一年又被任命为班长。
1982年3月,吕景成从部队院校毕业后不久,就被任命为团政治处宣传干事,自己更有条件和机会,去宣传董存瑞精神。在部队期间,他曾采访过董存瑞的连长王万发老师长,聆听老首长讲董存瑞刻苦训练的故事;去过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董存瑞的家乡,坐在英雄家的炕头上,聆听英雄父亲董全忠老人讲董存瑞智斗日军勇救区委书记王平的故事;曾3次陪同老英雄郅顺义下部队宣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同时,吕景成还曾多次到“董存瑞班”采访,先后与13任“董存瑞班”的班长打过交道,还曾经住过“董存瑞班”的营房,对董存瑞这个英雄和“董存瑞班”这个集体心生敬仰,他把自己对董存瑞精神的崇敬变成了传播行动,这里一度成为他新闻报道的富矿,吕景成先后在军地媒体发表了数十篇反映董存瑞精神主题的事迹稿件。
听说“董存瑞班”有“十个一”优良传统,你能介绍一下吗?这太简单了,吕景成如数家珍:新兵下连后得到的第一本书是《董存瑞的故事》;看到的第一部电影是《董存瑞》;学唱的第一首歌曲是《代代高呼董存瑞》;接受的第一堂教育是《学习英雄董存瑞》;晚点名的第一个名字是英雄“董存瑞”;参观的第一个地点是“董存瑞连展室”;背记的第一段事迹是“董存瑞生平”;进行的第一次宣誓是董存瑞塑像前的入连仪式;完成的第一次任务是为老班长董存瑞整理床铺;参加的第一次组织生活是学习连队优良传统。
还原——真实历史
看报道上说你是退休后,才开始做寻找历任“董存瑞班”班长工作的,是这样吗?吕景成不仅回答是,而且还告诉了笔者其中的原因。没有入伍前,在辽阳老家上学的吕景成,就在学校课本上学习到董存瑞事迹,来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更是了解董存瑞精神伟大,董存瑞始终在吕景成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
2020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吕景成发现历任“董存瑞班”班长名录信息有缺失时,自己萌生了补全名录、填补军史空白的念头。他很快与某集团军某旅“董存瑞连”取得了联系,了解到这张名录是从1982年开始挂在“董存瑞连”荣誉室的。多年来,由于连队多次移防、转隶,遗失了一些资料,这份历任班长名录也是连队当年整理连史时,联系不少老兵凭借他们的回忆整理记录下来的。不过,当时很多老兵复员后就很难联系上,所以这份名录并不完整。近年来,连队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线索,希望能尽快补全这份名录。
“现在部队训练任务繁重,很难抽出专人去了解历任老班长的情况。我已经退休了,有责任也有时间去帮助老部队完成这项任务。”吕景成的自告奋勇得到了部队的支持,于是从1948年至今,跨越70多年时间的“董存瑞班”历任班长确认与寻找工作拉开帷幕。
当年在董存瑞部队服役8年时间,吕景成亲自接触过的班长好确认。中途一些就难找了,更难的是怎样才能了解掌握他们的先进事迹,要完成这项任务谈何容易。好在现在通信设备先进,交通工具也便利,还有微信、朋友圈和相关群,让吕景成方便了不少。即使这样吕景成还是遇到了一些难题,在董存瑞生前部队、自己认识的一些老战友和妻子的支持,吕景成整整花了近3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项工作。通过电话、微信、走访,吕景成与150多名“董存瑞连”的官兵联系,搜集到160多张与“董存瑞班”有关的珍贵历史照片。为了让事迹翔实准确,吕景成不但了解历任班长本人,还要了解与他们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有的班长本人不在了,只能找子女和找相关组织去挖掘。1951年2月初,被任命为第3任“董存瑞班”班长的褚久瑞的故事,就是吕景成通过了解他的子女、翻阅他的嘉奖令、立功证章和证书得知的。
经过艰辛寻找、严谨求证,“董存瑞班”历任班长越加清晰起来。48任“董存瑞班”班长信息全部找齐,并且得到确认。部队对吕景成历时近3年走访采集“董存瑞班”历任班长信息,出具了证明,证明中明确表示:“以上情况经部队查验,核实无误,特此证明。”
吕景成在寻找和求证过程中,澄清了五个问题:一是纠正了6位班长的名字记录不准确的问题;二是纠正了两任班长的排序记录有误的问题;三是寻找到了两位在名录上没有名字的班长;四是原名录上记载着有9任班长没有留下姓名,实际上只有一任班长没有留下姓名;五是董存瑞班的称谓是从1948年6月8日上级命名开始的,所以首任班长是王士凯,而不是董存瑞。通过对历任董存瑞班班长的查找梳理,原名录上标注的56任班长,实际上只有48任。
2023年5月18日,某集团军某旅“董存瑞时代价值大讲堂”首次开讲,吕景成以“传承董存瑞精神的使命感”为题,向全旅官兵讲述了他寻访历任“董存瑞班”班长,发现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回首近三年的寻访,吕景成告诉官兵,聆听了“董存瑞班”老班长的故事,更加懂得“传承就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
2023年5月25日,经吕景成联系20位已退役的“董存瑞班”班长,从全国各地来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参加战斗英雄董存瑞牺牲75周年纪念活动。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7岁。老班长们感谢吕景成为此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老年报》《中国退役军人》杂志《雷锋》杂志……多家媒体先后大篇幅报道吕景成。
传承——红色基因
能够在董存瑞部队服役是一种荣光,能够在“董存瑞班”当兵那更是无比自豪和骄傲。要成为“董存瑞班”的一员,必须通过层层选拔,每个年度能够被选上的至少是千里挑一。吕景成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感动了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为了表彰吕景成在弘扬董存瑞精神作出的突出贡献,2024年5月,英雄部队为他颁发了“董存瑞班终身荣誉战士”证书。吕景成从书柜里将自己收藏的证书拿了出来,看得出,他是格外看中这无上荣誉。吕景成告诉笔者,能够成为“董存瑞班终身荣誉战士”是对他一生最高褒奖!弘扬董存瑞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他无悔的选择,他继续为之努力。
董存瑞精神,是宝贵的财富。“董存瑞班”的每一位班长,是董存瑞精神的传承人。吕景成每找到一位班长,就深入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这位班长撰写一篇个人小传和事迹材料的文章。这些感人至深的材料,不仅让吕景成深受激励和鼓舞,也打动了媒体。《四平日报》专门开辟专栏,用一年多的时间,每期推送一个“董存瑞班”班长事迹,成为一道弘扬正能量的风景线。
为了扩大宣传面,吕景成挑战自己年龄苦学新媒体知识,自己创建“兵林趣闻”公众号,自己编发。董存瑞精神、“董存瑞班”班长,成为重要的推送内容。如今,吕景成已经完成了介绍48任董存瑞班班长事迹的《董存瑞班风采录》和记录董存瑞生前所在连队125个故事的《董存瑞连轶事》两部书稿,合计近40万字。
2024年初,吕景成报名参加了大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军休干部宣讲团,走进社区、学校、乡村和军营,通过宣讲和演讲的方式,向社会各界人士和官兵介绍48位班长的红色故事,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好评。同时,他还联系了多家媒体对48位班长的事迹进行宣传,《国防时报》《大庆晚报》《半岛晨报》以及《雷锋》杂志强军号平台等官方媒体,都先后报道了“董存瑞班”班长的事迹。
这些年为弘扬董存瑞精神,为寻找每个班长,为采访他们,你个人没少投入吧?吕景成笑着告诉我,作为一名军队退休干部,投入一些精力和财力做正能量的事情是值得的!寻找“董存瑞班”老班长们,对于我来说是为了心中的一种情怀。而热情讴歌传人们的故事,是为了找回一些人心中缺失的董存瑞精神。这就是:找回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仰;找回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信念;找回为夺取胜利而拼搏的信心;……与志同道合者一起,为营造一种“不赞网红不赞星,只赞人民子弟兵”的良好社会氛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一度从学生课本中消失,吕景成对此非常痛心。2024年吕景成发现董存瑞又重新回到教科书中,他别提有多开心了。学习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光靠几个人、靠几个部队是远远不够的,光靠临时突击更是不行的!吕景成说得对,在英雄辈出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忘初心牢记责任使命,为祖国繁荣昌盛、为民族兴旺发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本文作者简介:倪玉,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海军自主择业军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王玉、海无边、宁浦。军旅20载,3次荣立军功。曾任10余家报刊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32部,发表作品1000余篇,获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多年,撰写策划案、材料及推文超100万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