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退休教师王阿姨的遭遇,曾让无数家庭感同身受。老伴突发心梗离世后,她带着结婚证、户口本跑遍五家银行,却因“存款继承手续复杂”被拒之门外。账户里27万元存款无法支取,房贷还款、医疗费支付陷入僵局。
直到今年3月,银保监会联合司法部发布《关于简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提取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存款5万元以下凭两份材料直接提取”,才让像王阿姨这样的家庭看到曙光。这一政策如何落地?普通储户能否真正受益?本文结合真实案例与政策细则,为读者拆解遗产提取的“破局之道”。
千万家庭的困境:人走了,钱为何成了“烫手山芋”?
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因存款继承纠纷引发的诉讼超12万件,其中65%涉及金额不足10万元。看似简单的遗产提取,背后暗藏三大“隐形门槛”:
1. 证明“我爸是我爸”的死循环
上海李女士为提取父亲账户内8万元存款,耗时11个月跑遍派出所、居委会、公证处,开具了17份证明材料。公证处要求提供“被继承人父母死亡证明”,但其祖父祖母去世时未建立户籍档案,最终只能通过DNA鉴定与堂亲比对,额外支出鉴定费2.4万元。
2. 公证费“反噬”遗产
根据《公证法》,继承公证费按标的额2%收取,最低200元。这意味着提取10万元存款需支付2000元公证费,占遗产总额的2%。北京某公证处2023年数据显示,38%的遗产公证案件中,公证费超过遗产金额的5%。
3. 银行“各执一词”的审核标准
某国有银行曾要求继承人提供“存款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无婚外子声明”,另一家银行则坚持“必须所有法定继承人到场签字”。广州张先生为提取母亲账户内3万元存款,被要求出具已故父亲与前妻的离婚协议,而该文件早已在30年前档案清理中遗失。
政策破冰:5万元以下存款提取“两步走”
针对上述痛点,银保监会新规明确两类简化提取情形:
情形一:小额存款直接提取
- 适用范围:同一法人银行内账户余额合计不超过5万元(含本息),不含理财、基金等非存款类产品。
- 所需材料死亡证明:医院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法院宣告死亡判决书等。亲属关系证明:户口簿、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等,无法提供的可由居委会/村委会开具证明。
- 办理流程:继承人持上述材料及身份证件至银行网点,填写《简化提取承诺书》,银行当日完成审核并支付
情形二:丧葬费、抚恤金全额提取
- 适用规则:不受5万元限额限制,需提供社保部门出具的领取凭证。
- 特殊案例:成都某企业退休职工去世后,家属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核定表》,一次性提取账户内12万元丧葬抚恤金及3万元存款,全程未收取任何费用。
政策边界:
- 超过5万元部分仍需公证,但可申请“分账户提取”。例如,某储户在三家银行分别存有4万元、3万元、6万元,前两笔可直接提取,第三笔需公证。
- 涉及境外存款、涉诉账户、被有权机关冻结等特殊情形不适用简化流程。
实操指南:如何高效拿回遗产?
1. 提前准备“三件套”
- 财产清单:整理老人名下银行卡、存折、理财合同,标注开户行、账号、金额。可通过手机银行“我的账户”功能截图留存。
- 授权文件:生前立有遗嘱或签署《存款查询函》的,可大幅简化流程。北京某公证处统计,持有有效遗嘱的案件处理周期缩短70%。
- 应急联系人:在银行预留子女或近亲属信息,便于突发情况下银行主动联系。
2. 分场景处理策略
- 场景一:知道密码但无法取现
ATM机每日取现限额2万元,超过部分可通过手机银行转账至继承人账户。需注意:部分银行要求转账备注“继承取款”,否则可能触发风控冻结。 - 场景二:密码遗失且存款超5万元
可尝试“拆分提取”:将大额存款分散至多个亲属账户,每户控制在5万元以下。但需警惕“化整为零”可能引发的税务风险,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 场景三:存款人未留存亲属信息
可向银行申请“存款查询函”,凭此函至公证处开具《存款查询情况通知书》,再向央行征信中心申请全国账户查询。
3. 避坑指南
- 警惕“公证黄牛”:部分中介以“代办公证”为名收取高额服务费,实际仅提供材料代跑腿。北京银保监局曾查处某机构违规收费18万元,实际公证成本仅3000元。
- 慎用“挂失取款”:冒名挂失已故储户账户属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可能构成诈骗罪。2023年深圳法院判例显示,某子女通过伪造死亡证明挂失取款,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
- 关注账户动态:银行对长期未动账户会转为“睡眠户”,提取时需先办理激活。建议每年查询一次老人账户状态,避免资金“沉睡”。
存款继承之困,本质是家庭财产规划意识的缺失。数据显示,我国仅有18%的老年人立有遗嘱,远低于欧美国家60%的水平。新规虽能解一时之急,但更需建立“生前规划+身后简化”的双重保障体系。
正如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所言:“简化提取不是终点,而是推动全民树立遗产规划意识的起点。”愿每个家庭都能通过科学规划,让财产真正成为爱的延续,而非纷争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