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旧酒还是卖身契?美乌矿产协议背后的新殖民主义陷阱

[核心事件]

2025年5月1日,乌克兰第一副总理斯维里坚科与美国财长贝森特签署《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这份被包装为"平等合作"的矿产开发框架,实则是美国对乌克兰战略资源的系统性收割。协议表面承诺"乌克兰保留资源所有权",却通过50%股权结构、10年收益再投资条款和隐性技术控制权,将乌克兰稀土、锂矿等战略矿产的未来收益权牢牢锁进华尔街的保险箱。这场精心设计的资源掠夺,标志着全球地缘政治博弈进入"强权即真理"的新阶段。

平等表象下的殖民逻辑:谁在掌控乌克兰的命脉?


协议高调宣称"美乌各占50%股权",但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通过技术转让和项目筛选权,实际掌控了矿产开发的核心环节。乌克兰虽保有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但关键矿产的定价权、开发节奏和利润分配已被美国资本深度绑定。例如,美国铝业公司(Alcoa)在敖德萨建设的钛合金加工厂,专供F-35战斗机生产,乌克兰仅能获得加工费而非产业链增值收益。

更隐蔽的控制体现在"新许可证收入50%强制注资"条款中。乌克兰未来十年新探明矿产的收益半数需投入基金循环开发,相当于将国家财政命脉抵押给美国主导的资本游戏。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资源控制,比直接债务抵偿更具杀伤力——乌克兰既无法获得即时财政收入,又丧失了对战略资源的自主开发权。

地缘政治的毒酒:安全幻觉下的主权让渡

特朗普政府以"可能提供防空系统"的模糊承诺,诱使乌克兰在协议中埋下军事捆绑的伏笔。这种"军事支持换资源开发权"的逻辑,实质是将北约东扩的军事成本转嫁为经济收益。美国企业获得扎波罗热锂矿开发权后,五角大楼随即宣布向乌克兰增派"爱国者"导弹系统,形成赤裸裸的"资源-军火"利益闭环。


协议中"任何为俄罗斯战争机器提供资金者不得受益"的排他条款,更是将乌克兰彻底推向地缘对抗深渊。当美国资本通过基金控制顿巴斯冲突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俄罗斯必然以军事手段反制,导致马里乌波尔钢铁厂式的悲剧在更多矿区重演。乌克兰幻想中的"安全保障",实则是将自己变成大国博弈的永久性火药桶。

债务陷阱的变种:3500亿刀如何变成吸血管道?

特朗普曾高调宣称"美国在协议中的收益将远超3500亿美元",暴露出协议本质是历史债务的变相回收。虽然协议删除了直接的债务条款,但通过"基金前十年收益再投资"机制,美国得以用乌克兰资源开发的长期收益对冲前期军援成本。这种金融手段比殖民时代的坚船利炮更隐蔽——乌克兰每产出一吨稀土,就有0.5吨自动成为美国的"债务利息"。

更值得警惕的是"免税条款"背后的资本抽血机制。协议规定基金收益在美乌两国均不征税,这意味着高盛、黑石等华尔街巨头可将乌克兰矿产利润无障碍转移至离岸账户。乌克兰政府既失去资源开发收益,又丧失税收主权,陷入"越开发越贫穷"的恶性循环。


全球供应链的震荡:稀土战争与科技霸权的再洗牌

协议锁定的稀土、锂、石墨等关键矿产,直指中美科技战的核心战场。美国通过控制乌克兰占欧洲10%的锂矿储量和7%的稀土储量,试图打破中国在新能源和半导体产业链的垄断地位。美国铝业在乌克兰的钛合金布局,更直接威胁中国大飞机C919的供应链安全。这种资源争夺已超越地缘政治范畴,演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导权的生死竞速。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弘尖锐指出,该协议可能瓦解中国苦心经营的稀土"卡脖子"战略。作为反制,中国正加速与阿根廷、刚果(金)的锂矿合作,全球关键矿产的"阵营化"格局已然形成。乌克兰的悲剧在于,其战略资源尚未开发,就已沦为大国博弈的抵押品。

主权幻觉与殖民主义的现代变种


泽连斯基将协议包装为"主权胜利",却无法解释为何要在首都基辅部署美军防空系统"保护"美国矿企。这种荒诞景象,恰是21世纪新殖民主义的典型症候——军事霸权穿上资本外衣,资源掠夺戴上"共同开发"面具,债务奴役化作金融衍生品。

当乌克兰议会为这份"卖身契"盖上橡皮图章时,这个国家最后的战略自主性也随之消亡。未来的顿巴斯矿区,美国矿企的挖掘机将与俄罗斯坦克隔壕相望,而乌克兰人民只能在资源枯竭后的废土上,咀嚼着"欧洲粮仓"的昔日荣光。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那些高喊"主权"最响亮的政客,往往正是国家利益的掘墓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