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来自四川眉山的甘俊林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上台领奖。

  有机会站到这个领奖台上,这位年轻的技师特别激动。当晚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他表达了自己领奖时的想法:“这(表彰大会)既是对我们产业工人的关心关爱,也是对中国制造的重视。”

  这不是甘俊林第一次登上领奖台。2018年,在有着焊接“世界杯”之称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上,甘俊林从300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钨极氩弧焊”成人组比赛一等奖。最近几年,他又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如今,他是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制造中心的氩弧焊及冷作钣金“双料技师”、中国中车高技能核心人才。

  甘俊林所在的货车制造中心,承担了公司整车焊接和零部件总装及整车喷涂等重要工序,是保证各型铁路货车制造质量达标及安全运行的关键一环。他将自己比喻成“钢铁裁缝”——一辆货车的筋骨由钢材和焊缝编织而成,货车的品质高度和生命长度,取决于“钢铁针线”的工艺水准;而针线“缝”得结不结实,靠的是焊接工人日复一日地钻研和练习。

  2005年刚进公司时,为提升自己的焊接技艺,甘俊林采取了“非常手段”。焊接时臂力不够,他在手臂绑上自制沙袋,提升握焊枪的稳定性;为了习惯焊接过程中长时间的蹲坐姿势,他在休息时坚持蹲着看书;别人下班后,他会在车间多待两个小时,以致眼睛被电焊弧光灼伤,只能半睁半闭。

  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在甘俊林的身躯上留下了烙印。一年至少有300天,他的身体都是朝下的,因此,他的后背总是不自觉拱起,身体也保持前倾姿态。“焊接需要稳如磐石的手和鹰隼般的眼力。”甘俊林将焊接的过程比作医生做手术,指尖的每一丝颤动、视线的每一分偏差,都会在焊缝上留下永久的印记。“后背拱起、身体前倾、大概率近视,是我们焊接工人的‘职业勋章’。”

  他将这种执着贯穿于20年的职业生涯中。焊缝往往是黑色的,但一次偶然机会,甘俊林听说受设备、温度、室温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红色焊缝。“如果我可以做出彩色(焊缝),那不是胜人一筹?”在反复实践中,他找到了红色焊缝的秘密,接着是金色、绿色,时不时还能“缝”出银白色——能做出银白色焊缝的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少数。

  正是凭着这一绝技,他在2018年“嘉克杯”大赛中夺得冠军。这次胜利不仅成为甘俊林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为我国在国际职业技能大赛上争得了荣誉,推动中国铁路装备继续阔步“走出去”。

  近年来,中车眉山公司的产量翻倍。2021年,公司货车产量达到5000辆左右,其中约3800辆销往国内,1200辆销往澳大利亚、几内亚等国际市场。“国内外客户对我们的货车质量都非常认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经过我们手的上万辆货车,没有一辆返修。”甘俊林说,2019年,安哥拉客户来厂验收时,频频竖起大拇指;同年,向几内亚交付200多辆敞车后,客户表示“再追加120辆”。

  “如何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这是我每天思考的问题。”即使已是焊接领域的顶尖人才,甘俊林每天仍会抽空学习,最终实现了从比赛技术型工人向产品研发型工人的转变。

  “研发创新比打磨技术更有挑战性。”工作以来,甘俊林参与了公司所有新产品试制和出口货车生产,主持公司重大技改项目、新产品试制等工作。在他看来,创新面临的是未知领域,是从0到1的艰难跋涉,必须反复试错,可能历经1000次尝试后换来的仍是失败。不过,“当我们在第1001次时,或许就能迎来柳暗花明”,甘俊林觉得这正是创新的奇妙之处。

  带他的师傅说过,“做事要有恒心,要有毅力”。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甘俊林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对我们产业工人而言,一旦选定了方向,就如同船只锚定了航向,必须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抱着这样的信念,甘俊林创新和改进铁路货车制造工艺、制造工装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50项、惯性质量问题10多项,创造价值近千万元。他还注重技术理论研究,获得专利23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2篇。

  2019年,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成立了以甘俊林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有15人,共主导、参与科研项目62项,其中四川省级项目1项,中车重点项目6项,子集团级项目3项,公司级项目52项,累计节约成本约2500万元,为公司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日常工作之外,甘俊林带起了徒弟。他对年轻一代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必须把基本功学好练好”,就像建造摩天大楼,地基深度决定建筑高度。

  通过学技练功和“传帮带”,甘俊林已培训青年员工约5000人次。其中16人晋升为高级技师,15人获得技师技能等级,8人在省部级、国家级行业技能竞赛中跻身前三名。

  作为一名工人,甘俊林坦言自己“很快乐”。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甘俊林日复一日精进技艺,“每天都在进步”。他个人的进步不仅实现了产品革新,也推动着行业发展,为中国制造注入前行力量,“这是让我最快乐和幸福的事情”。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