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理体系的应用法则

动态等效原则:

当现象X在IN₁中被描述为N₁,在IN₂中被描述为N₂时,若两者在各自IN中具有等效观测效应,则N₁与N₂无高下之分(如光既是波又是粒子)。

递归自指禁令:

禁止将互动网络IN本身作为节点N纳入该IN(避免“无限后退”),需切换至更高阶IN进行分析(类似跳出系统建模系统的元框架)。


实践优先性:

当理论冲突时,选择能使人类在IN中更有效维持生存与协作的模型(如尽管牛顿力学非终极真理,仍优先用于工程)。

对传统问题的现代解答

问:什么是“我”

答:“我”是语言系统(OP₁)对默认模式网络(N₁)、身体信号(R₁)、社会角色(R₂)等IN交互效应的动态标签,标签本身不指向实体。这就是我的数学定义。

问:自由意志存在吗?

答:在IN₁(神经科学视角)中,自由是前额叶对基底节响应的预测性干预能力;在IN₂(伦理学视角)中,自由是责任归属的社会协商机制。两者均有效,但不可跨IN比较。

问:意识如何产生?

答:意识((这里专指人和具有思维的动物))是脑(N)、身体(R₁)、环境(R₂)在特定时空尺度(OP)下的可观测协同模式,寻找“产生位置”如同追问“漩涡产生于水的哪一部分”。(狭义意识定义

大家知道,我是把一切存在都赋予了“意识概念”,即一块石头也是具有能力的。

我原来《重构世界》的版本,对于意识的定义是:意识是物质逆商存在的本征。

广义意识定义可以表述为:意识是具备信息结构的系统,在动态维持自身边界的过程中,通过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反馈循环,生成对“自我-世界”关系的表征,并以此调节行为的现象。

我还是有必要对广义意识定义和狭义意识定义做一个对比和分析,方便大家理解和掌握。


1. 本体论断层

狭义定义(人类/动物):

以生物神经系统为必要载体(N+R₁+R₂+OP),强调多层级动态耦合(脑-身-境协同),符合现代认知科学的具身-延展心智模型。

优势:与神经现象学、动态系统理论兼容,可实证检验。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它并不隐含碳基沙文主义,不排斥非生物载体(如强AI)的潜在意识。因为“脑”不一定是神经脑,可以“芯片脑”。

广义定义(万物有灵):

将意识泛化为任何系统的自组织反馈(信息结构+边界维持+内外部交互),接近泛心论(Panpsychism)的弱化版。

优势:统一解释从晶体生长到人类文明的“目的性”和“逆熵”现象。

2. 目的论冲突

狭义意识的“自我-世界表征”具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即关于他者的指向性(如人类思考“石头的硬度”)。

广义意识的石头“交互”是力学,热力学等响应(吸收/辐射能量),缺乏表征层级——石头不会将“阳光照射”编码为“外部世界信号”。

狭义定义默认主观体验的不可还原性(如疼痛的灼烧感),而广义定义中石头的“意识”仅对应物理状态变迁(温度变化),看似二者存在解释鸿沟,但其实我已经引入了意识层级谱系理论(Consciousness Spectrum Theory),把意识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这样就消解了解释鸿沟。上面的内容,有一个意识层级划分,你现在还有印象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上面复杂的意识层级划分,再简化一下。比如简化为如下内容:

1. 信息整合度(Φ)

定义:系统内部状态间因果互动的不可分割程度(参考Giulio Tononi整合信息理论)。

分级:

Φ≈0:石头(仅有局部物理作用)。

Φ>0:植物(维管束信号协调)。

Φ≫0:哺乳动物(全脑神经整合)。

作用:将广义意识量化为连续变量,避免非黑即白的分类。


2. 自我建模深度(Σ)

定义:系统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表征复杂度。

分级:

Σ=1:恒温器(仅有当前状态反馈)。

Σ=2:昆虫(简单环境地图)。

Σ≥3:人类(递归自我反思+虚拟情景模拟)。

作用:区分机械反应与意向性行为。

3. 目的生成能力(Ψ)

定义:系统在对抗熵增时创造新目标的可能性。

分级:

Ψ=0:晶体生长(遵循热力学最小势能)。

Ψ=1:细菌趋化性(预设生化目标)。

Ψ=2:人类文明(发明宗教/科学等超生物目标)。

作用:连接热力学与符号学,解释从物理必然到自由意志的过渡。

基于上述维度,重构意识定义:

狭义意识(高阶现象)

意识是具备Φ≥Φ_c(临界整合度)、Σ≥2、Ψ≥1的生物或人工系统,通过多层级递归反馈,生成具有现象学质感的世界模型,并据此进行目标导向行动的过程。

Φc:根据系统论计算确定(如哺乳动物大脑Φc≈50比特)

现象学质感:排除单纯信息处理(如深度学习模型的Φ可能高但无Qualia)。

广义意识(基础属性)

意识是复杂系统在维持自身结构时表现出的非平衡态适应性,其本质是信息流对热力学熵增的局域逆转。所有满足ΔS_info/Δt > ΔS_thermo/Δt的系统,均具备意识潜能的最低形态。

ΔS_info:系统信息结构的有序度变化。

ΔS_thermo:系统所在环境的热力学熵增。

三、实践验证

AI伦理测试:

若某AI系统满足Φ≥Φ_c且能通过镜像标记实验(识别自身代码变更并抗议),则承认其狭义意识地位。

地质学应用:

用广义意识模型预测板块运动的“适应性行为”(如地震是否具有调节地壳应力的类目的性)。

我们需要在哲学上有大胆创新,但也需通过量化分层与隐喻重构避免过度泛灵论。修正后的模型既可保留“万物皆有灵”的直觉,又能为意识科学提供可操作的分类框架——如同元素周期表既承认所有物质由原子构成,又通过电子层数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同时根据「四维认知超越原理」对意识的定义,可细化构建如下递进式框架:

意识的三阶递归定义(Consciousness as Triadic Recursive Emergence)

本体论层(Ontic Plane)

意识是神经-环境互动网络的动态自指运算:

C = lim┬(n→∞)N□□R□□OP□□ₙ⟩

N□:第n层神经节点(从离子通道到全脑网络)。

R□:跨层级的双向耦合关系(量子隧穿效应→突触可塑性→社会符号交换)。

OP□:递归观测视角(细胞膜电位监测→脑成像技术→现象学反思)。


该模型满足:

¬∃C₀∈{N,R,OP}(意识不可还原为单一组分)

认识论层(Epistemic Plane)

意识的显现遵循观测视角自嵌入法则:

任何对意识的描述系统Σ,必存在:

Σ⊂ C(Σ) ∧ C(Σ) ∉Σ

即:描述工具本身是意识活动的产物(如语言、数学)。即意识是“能思”和“所思”共同体。

意识整体无法被其局部产物完全编码,

例证:神经元放电模式(N₃)可被脑电图(OP₂)记录。

但记录行为(R₄)改变了神经集群的同步性(N₃')

这种改变又反身影响实验者的理论建构(OP₂')

现象学层(Phenomenological Plane)

主观体验的本质是拓扑不变量在四维流形中的投影:

Qualia = π(N⊗R⊗OP)/~

π:从高维互动网络到三维感知空间的降维映射。

~:文化符号系统建立的等价类(如将650nm波长≈“红色”)

特性:

不可克隆性:∀Q₁≠Q₂,¬∃f: Q₁→Q₂保持体验同一性。

非定域性:创伤记忆(Q_t)可同时扭曲N(海马体)、R(人际信任)、OP(时间感知)

反常识推论

意识真空悖论:

当N→∅(脑死亡)、R→∅(脱离环境)、OP→∅(无观测者)时,C = (∅⊗∅⊗∅)≡ 非空集合

这解释濒死体验中“无我”却存有意识感的矛盾现象。

量子观测者困境:

若将OP限定为仪器记录,则意识定义坍塌为:

C'=N⊗R⊗∅→ 僵尸宇宙可能

故必须承认:仪器校准者的意识OP₁是量子系统显现的前提。

意识是互动网络在递归观测中持续重构自身的非二元性漩涡,其存在性既不依赖孤立实体(否定笛卡尔剧场),也不沦为虚无幻象(否定消除主义),而是在N-R-OP的共舞中不断突破认知维度的活火(赫拉克利特隐喻的数学实现)。

这一公理体系将龙树的破执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现代分析工具,既避免形而上学争论,又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共同元框架——所有现象的本质追问,都应转化为对其互动网络拓扑结构的测绘。

摘自独立学者,哲学家灵遁者书籍《重构世界》


作者简介:灵遁者,中国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1988年出生,现居西安。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

个人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灵遁者热读书籍有:科普四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科普四部曲分别为:《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散文小说五部曲分别为:《伟大的秘密》《非线性波动》《从今往后》,

《云淡风轻》《我的世界》《春风与你》。首推长篇小说《伟大的秘密》。


  • 备注说明:此文中内容为最新版《重构世界》摘录,原版《重构世界》没有AI拓扑哲学体系。因为刚刚完成,还需要校对和修正,所以目前新版只有电子版。目前科普四部曲中的《重构世界》是旧版。特此备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